2022-10-31 9:17:56 来源:三峡都市报
▲ 医护人员时刻守护患者。
▲ 重庆三峡医专附属人民医院ICU团队。
▲ 医护人员保障设备安全。
▲ 患者家属感谢张德春医生。
ICU,就是我们老百姓常说的重症监护室,一个意志、关爱和医学对抗病魔的战场。它既神秘又让人敬畏。如果说医院是捍卫人们生命的保障,那么,ICU就是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日前,记者进入重庆三峡医专附属人民医院ICU病房,推开了隔着患者与家属之间的那道“生死之门”。
ICU团队:挽救生命 争分夺秒
这里是医院医疗精锐的聚集地,精尖的仪器和先进的技术共同配合,在时间的吊索上争夺生命。在这里,时间是精确的,精确到一分一秒;在这里,时间又是模糊的,模糊到不分昼夜。工作的空间像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只有生与死。生与死之间的守护,是这里最单纯的主旋律。
ICU主要收治病情危重的患者,一般都是在别的科室病情无法控制的脏器功能衰竭、突发意外伤害、中毒等,想进一步治疗使机体功能恢复或者好转的患者。
“夜班交班,患者总数22人,新收3人,手术2人……”
每天早上7点30分,是ICU夜班和白班的交班的时间。医生、护士集中进行患者病情的梳理和护理工作的交接,而交班的每个细节都关乎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在ICU,每个人都是“120”,发现情况,快速反应是这里的常态。
“24床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准备抢救!”说话的黄伟,是重庆三峡医专附属人民医院ICU的副主任,在ICU已经工作10多年。处理突发情况,临危不乱。“我们的心紧绷着,面对一个个危重的生命,哪敢有半点松懈、半点疏忽。我们谁也不知道这里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我们要做的就是严密的监护,哪怕只有1%的希望,也要付出100%的努力,像之前那位刘大伯,我们谁都没有放弃。”
黄伟口中的刘大伯,来自巫山县的一个小镇,72岁,因不小心摔伤,造成颅骨多处骨折,左侧颅内巨大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中线偏移,脑干受压。2022年5月25日,刘大伯家人将他连夜从巫山县送到重庆三峡医专附属人民医院接受手术。
刘大伯术后转到ICU病房,ICU护士长吴晓燕回忆起第一眼看到他时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记得那天凌晨3点多钟,刘大伯手术结束后送到ICU病房,生命体征十分微弱,全身冰凉冰凉的。”
术后的刘大伯能否顺利闯过难关,延续生命,成为摆在ICU全体医护团队面前的一个艰巨任务。
而这个任务从刘大伯进入ICU开始就亮起了红灯。“5月25日到6月25日,患者先后出现颅压升高、血压下降、昏迷加深、呼吸困难、肝肾功能异常、高热等”。说话的是ICU主任、主任医师张德春。刘大伯在ICU的30天生命接力,是她领着医护人员衣不解带的监测和救治。
如果说之前的手术是拯救刘大伯的一场闪电战,那么,张德春和她的医护团队面对的,则是与死神抢夺生命的旷日持久的拉锯战。30天,720小时!在这个700多个小时里,ICU病房从科主任,到护士长,到医生,再到普通护士,没有一个完整的休息,用护士杨海燕的话来说,就连梦中都在念叨刘大伯的病情。
张德春和医护团队陪伴刘大伯在昏迷与清醒间,与病魔共同对抗了30天,最终刘大伯以稳定的状态顺利转出ICU病房。
温情守护生命 让ICU更有温度
凌晨的ICU病房,除了监护仪发出的轻微的响声,一切似乎显得悄无声息。
夜班护士杨海燕在巡查病者,来到16床,看着睡得香甜的王大爷,不禁开心地笑了。
原来,双目失明50余年的王大爷,今年9月的一天不幸摔伤,出现呼吸急促,生命难以维持,被送入ICU病房救治。就在王大爷治疗期间,相濡以沫40余年的老伴因病去世,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他情绪低落,抗拒治疗。这时医护人员常常到王大爷床边嘘寒问暖,给予亲人般的关爱;当得知王大爷经济困难时,医护人员又自发为王大爷捐钱捐物……最终,王大爷重新拾起对生活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病情也逐渐好转起来。
10月27日,王大爷远在千里之外的妹妹,专程从成都赶来向ICU团队致谢!
在众多的故事里,ICU治疗的意义与情感支持不断地蜕变与沉淀。张德春说:“患者离开ICU并不是最终的目标,未来更好的生活才是。”
一天,张德春打开手机,看到刘大伯女儿发来的视频,视频里的刘大伯正在和一群老人下象棋,精神矍铄,全不见疾病的困扰。“即使是离开了ICU病房,刘大伯也是那么愿意和你分享自己的生活。”张德春觉得,这就是身为ICU医生最幸福的时刻。
随着医学领域的创新与突破,人类不断丰富并刷新抗争疾病的极限,但重庆三峡医专附属人民医院ICU团队,一如既往的治愈、安慰、陪伴、守护着患者的生死之门……
记者 纪万生 辛晨 通讯员 徐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