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3 10:41:04 三峡传媒网
大垭村正在完善基础设施,方便村民出行、提升村民幸福感 记者 谭本政 通讯员 刘林 文/图
10月22日,在弹子镇大垭村,村民们正在热火朝天地铺筑通组公路,搅拌、摊铺、整型、碾压……每道工序都做得很认真。在大垭村农家小院,村民们有的忙着拆换屋檐,有的忙着铺砌院坝,有的在院子里的墙上绘出生活的美好图景……整个村子充满着欢声笑语,满满的获得感写在村民的脸上,也写进乡亲们的心里。
弹子镇大垭村位于弹子镇西北部,全村幅员面积9.11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761亩,林地面积7463亩。辖有4个村民小组、650户、1677人。全村共有建卡贫困户45户126人,有五保户16户16人、低保户15户33人。
1000余人喝上放心水
“哗啦啦”弹子镇大垭村的村民张朝政打开自己家里的水龙头,看见干净的水流了出来,脸上笑开了花。“终于可以喝上纯净的自来水了,以后吃的饭菜都是香的。”张朝政说道,自从扶贫开发以来,村里发生大变化,大家不仅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而且村里的基础设施变好了,村容村貌也跟着变美了。
以前,村中地形地貌为“两山夹两沟”,土地贫瘠,村民走路挑水、靠天吃水的现象特别突出。“吃水难、用水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村民,使得生活十分不方便。而且一旦遇上干旱时节,田地里的土壤干枯、生成裂缝,农作物因没有水的灌溉枯萎而死。
今年为解决这一难题,在该村扶贫重点项目中专门列支75万元,用于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大垭村“两山夹两沟”的地形,要在有限的条件下使全村的村民都能吃上放心水,找到合适的水源地和可靠的蓄水池是关键。
2017年11月,区残联工作人员刘麟被派驻到大垭村担任“第一书记”,挑起了帮助村民脱贫的“担子”。今年夏天正逢干旱,为了寻找安装自来水的蓄水池和水源地,刘麟积极参与其中。陡峭的山无路可寻,刘麟便与村干部、村民一起寻找,扒开横七竖八胡乱生长的杂草和树枝,硬是在山中踏出了一条路。经过多次的考察和验证,最终在一山的半山腰处找到合适的水源地,而蓄水池则定在了山脚下。看着不远的直线距离,徒步却要走上1个小时,而为了确定好水源和蓄水池的位置,刘麟来来回回走了数十趟。
“现在有了机会,当然要把水资源弄好,才能有效地保障村民的生活、生产用水。”刘麟说道,村中将新修建集中供水池5口,蓄水共140方,解决838人的集中安全饮水问题。并新修分散供水池13口,蓄水30方,安装供水管道16.3千米,解决211人分散安全供水问题。这样,全村所有村民的饮水问题全部得到了解决。
目前,村里的饮水安全工程已经完成80%,部分村民已经率先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为了保障饮水工程又好又快地完工,刘麟经常到饮水工程的建设处查看工程进度,经常与施工方进行交流,希望他们能提前完成工程,让全部村民早日用上自来水。
人行便道实现100%全覆盖
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道路,坐在车上的人笑逐颜开;一条条干净的水泥路,行人车辆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再难见尘土漫天……昨日上午,大垭村宽阔平坦的公路有不少车辆来来往往,面对眼前的公路,村民李德炳不由回想起村里公路以往的面貌。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大垭村村民们以往出行的常态。大垭村现有村级公路总里程30.4公里,到目前为止只硬化了5.8公里,交通十分不方便。为了改善这一状况,“第一书记”刘麟与村干部认真落实好三年交通大会战工作,尽早实现村民出行组组通。其中,水田路6.5公里、平大路3.3公里正在实施硬化,剩余道路中有15.2公里已纳入2018年第一批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投资农村公路建设计划,预计今年底将全面开始硬化工作。
“新修的人行便道已经快要完工,村民们出行安全有了保障,下雨天也能想出门就出门了。”刘麟说,今年共计投资175万元,修建人行便道33公里,实现辖区农户100%全覆盖,方便群众出行。
此外,大垭村新建的便民服务中心,施工队已经入场进行修建。便民服务中心300平方米,村民活动场所600平方米,配有村级公共服务、医疗卫生、图书室、会议室、儿童之家、妇女之家……在这里有完善的软硬件设施和村民休闲娱乐的地方,今后将更好地为全村村民提供各类便民服务。
村民喝上了放心水,出行的交通条件改善了,公共基础设施完善了,危房变新房……村民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幸福感也越来越强。
特色产业稳步助力脱贫路
“148亩白肋烟产量每亩至少300斤,将为农户带来可观的收入。而李子园有70亩由产业大户承包,村民私人种植了10亩。现如今,村民们又开始种植二荆条辣椒,现在已经有50亩辣椒田,预计产量为每亩2500斤。”大垭村主任李成忠说道,特色产业的发展将直接助力村民脱贫。
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的生命线,然而曾经的大垭村由于地势陡峭,交通不便,运输困难,使得前来考察产业发展的商户们都对恶劣的交通条件望而却步。
2017年,大垭村被列为万州区扶贫开发重点村,万州区相关领导及帮扶集团高度重视大垭村的发展情况,实地调研后,为脱贫攻坚的道路指明方向——结合土质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发展产业。
弹子镇相关负责人及帮扶集团相关单位到大垭村仔细考察、研判,决定种植发展生长势强、生育期短而且耐旱抗风的白肋烟。又从湖北引进了蜂糖李子苗,虽然要2至3年才能挂果,但在李子园里除草、施肥等苗木管护工作已经为前来务工的贫困村民带来不少收入。
“虽然前几年,村里通过安全饮水工程、农网改造、山坪塘整治、以及人行便道的修建,村里的环境以及村民的生活有了改善,但没有产业依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大垭村的贫困现状。只有解决了交通问题,我们的产品才可以更好的销售出去,尤其是二荆条是川菜不可缺少的调料更是不愁销量。所以我们接下来除了计划要在大垭二组到四组种上558亩清脆李,还要把辣椒发展到100亩。”李成忠欣慰地看着自己精心照料、长势良好的辣椒苗说道,言语中充满了对大垭村脱贫致富美好前景的期望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