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25 16:59:15 看万州
——来自深度扶贫开发重点村七曜村的报道
金秋时节,步入普子乡七曜村,放眼望去,山恋起伏、草绿山青,蓝天白云好似触手可及。平整的水泥路、新修的旅游道路、绿油油的高山蔬菜,无不显示着七曜村的新变化,改造后的农宅院落掩映在青山之间,构成了如画般的风景。
如今,七曜村焕然一新,村寨美了,村民致富路宽了,群众幸福感不断提升。昔日的偏僻山村,正上演着美丽蝶变。
贫困“帽子”如何摘?
夯实基础设施
位于普子乡东南部的七曜村,是普子乡幅员面积最大的行政村,东邻湖北省利川市白杨镇,北接云阳县龙岗草场景区,南与利川谋道接壤。
“偏远、穷困、基础设施差、产业发展滞后……”在村支部书记王杨东川的眼里,褪去美丽的自然风光的光环,过去的七曜村只能用这样几个词来形容。491户1241人中,贫困户就达到了109户403人。
2014年,七曜村被列为市级贫困村。去年,又被列为区级扶贫开发重点村。
为了加强村里的班子建设,2016年9月,乡社保所长王杨东川被乡党委下派到七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如何摘掉贫困的帽子,成为摆在村党支部面前的一道难题。经过密集的走访、调研,召开村组院坝会、党员大会,村党支部认为,要脱贫,首先得从基础设施抓起。
要想富,先修路。
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帮扶集团的积极协调下,村里硬化了10.6公里道路,新建了8.5公里人行便道,解决了村民出行难、农业生产不方便的困境。
同时,对大水井稀有水源进行了先期改建,面上实施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全面实现农网改造。对便民服务中心局部进行整治,添置了必要的办公设备。
要脱贫,还得发展产业。经过几年的努力,村里相继组建了培林山羊合作社、核桃专业合作社、丹皮专业合作社,已栽植日本香核桃620亩,建成丹皮基地1500亩,新建黄栀子200亩,建成高山反季节蔬菜基地1000亩,高山蜂蜜产业正在有条不紊发展中。
“强村”之路怎么走?
打造乡村旅游
蓝天白云,满坡草坪,映衬着连绵起伏的大风车,金秋时节的七曜山上,可谓色彩斑斓,让人仿佛走进了一个立体画廊。
“没想到这里的风景这么漂亮,太让我惊喜和意外了!”前段时间,来自重庆的游客李辉在朋友的推荐下,在七曜村看到了美丽的草坪和大风车,并且感受到高山的凉爽后感叹不已。原本只是路过的他,特意留下来住一晚,感受当地的美景和美食。
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七曜村落后面貌,让村民脱贫致富?是乡党委、帮扶单位和村党支部关心关注的事。
七曜村全村海拔在789米——1762米之间,沙坪峰是万州区海拔最高点所在地。年平均气温11℃,且紧邻云阳龙岗景区5A级国家景区,植被资源与其相比更加丰富。且有十里风电、300亩黄栀子花、千亩牡丹、万亩落叶松。而在村辖区内,大风车就有26台,与天然的草坪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
坐拥如此好的生态,脱贫能否“靠山吃山”呢?
经过多次走访、调研和召开座谈会分析研判,最终决定:借力这些优势,做“山”文章。通过靠山吃山,发展高山产业和休闲乡村旅游,以此带动贫困户增收。
如今,选址建在村里的乡旅游集散中心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待配套设施完善便可投入使用。
贫困户张元东一家四口人,因为两个孩子读书成了贫困户。看到村里的脱贫规划后,他主动找到村干部,流转土地种植了100亩高山蔬菜、30亩烟叶,准备大干一番。
“过去我们这个地方偏远,现在交通越来越方便了。高海拔也成了优势,现在一到夏天,就有人选择到我们这里避暑来了。”贫困户程启权头心里已经有了自己的打算,准备把家里的房间好好布置布置,搞旅游接待,把“凉资源”变身成“热产业”,逐步走上发家致富的路子。
脱贫信心如何树?
激发内生动力
去年,在帮扶单位、乡、村的帮助和贫困户的自身努力下,七曜村96户366人顺利脱贫,村里发展起了产业,拓宽了致富道路,“贫困村”发生了蝶变。
帮扶需要“输血”,更重要的是增强贫困村自身的“造血”功能。帮扶单位和村里认为,必须把着力点放在七曜村的长远发展上,在激发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上下功夫。“我们将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全力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基础设施的改变给村民带来了实惠,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和实施,让大家坚定了致富奔小康的信心。“以前,村干部发展信心不足,总觉得落后,现在不一样了,个个都是卯足了劲,准备大干一番。”帮扶单位的倾情帮扶,自身的努力发展,让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干部群众铆足干劲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奔小康。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帮扶、帮扶,既然人家帮咱们,我们自己也要努力干才行嘛。”贫困户老金由衷感叹道。
七曜村第一书记潘波表示,下一步,他们将和村里一起,充分发挥贫困群体自身优势和主观能动性,帮助群众树立脱贫信心,大力发展生产、追求幸福美好新生活。
新闻延伸:
小水池解了大难题
一场秋雨过后,万州城区的气温逐渐下降,走在大街上还有些微凉。可在海拔千米之上的七曜村,村民们已经穿上了外套,因为这里的温度要比城里低了差不多五六度。
早上天刚亮,地处七曜村4组的山坳里,便想起了“乒乒乓乓”的敲打声。循声望去,只见一间民房旁,一男一女正在挥舞着手中的铁锤,拆除水池周围的护板。
一打听,原来是贫困户唐达会家正在修蓄水池。
“感谢帮扶单位,过不了多久,我们家就再也不用担心吃水的问题了。”望着眼前新修的水池,唐达会流露出感激之情。
唐达会的感激是事出有因的。原来,他所处的七曜村四组海拔高,且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水源匮乏,多年来吃水一直困扰着这里的村民。吃水干净的自来水,成为大家期盼已久的事。
脱贫攻坚启动后,帮扶单位区行管办将解决四组村民吃水问题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区行管办相关负责人与第一书记潘波一道,翻山越岭、爬坡上坎访农户找水源,前前后后不下于40次。
经过多次走访寻找水源,并结合四组的特殊地理情况,帮扶干部和村干部商议决定,采取农户自建水池,并进行补贴的方式解决饮水难的问题。即农户按照自家饮水量,投劳修建40到50立方米不等的蓄水池,经过蓄水成功和验收后,给予每立方米200元的补助。
潘波介绍,这种模式操作性强,贫困户不但不贴钱,还解决了其等靠要的思想。
模式确定了,钱从哪里来?就在帮扶干部和村干部一筹莫展时,重庆海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闻讯后,主动站了出来,愿意出资3万元用于贫困户修建蓄水池。
“脱贫攻坚,我们企业也有社会责任。”公司有关负责人说,为脱贫攻坚出一份力,是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受益这种帮扶模式。住在山顶的贫困户唐达明,如今已经建起了蓄水池,只待雨季来临试蓄水成功,便能吃上放心干净的自来水了。
望着新修好的蓄水池,唐达明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不远处,几位村民在烤烟地里忙着农活,他们身后,七八个早些年修建的水池分散在地里。
“有点漏水,发挥不了作用,真是可惜呀。”村民们说,因为各种原因,这些水池如今蓄不起水,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成了大家的一块心病。
“要是烟草公司能把这几个水池修一修,我们组的村民吃水和农业生产那就更好了。”修缮好这些水池,让其发挥好作用,成为村民们一致期盼的事情。
一个个小水池,解决了困扰村民们多年的吃水难题。村民笑着说:水池虽小,但给大家解决了大难题。
【采访手记】
在七曜村采访,处处能感受到乡村干部和帮扶干部一心为民谋致富的决心,也能感受到村民们不等不靠、自主发展脱贫的信心,一个个生动幸福的故事,托起了七曜百姓的小康梦。
扶贫路上,造血比输血更重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扶志”,就是要把贫困农民自己主动脱贫之志气“扶”起来,增强他们脱贫增收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七曜村的干部们就把树立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信心,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好抓实。更为可贵的是,他们在发展产业时,始终按照市场需求、因地制宜、长短结合发展产业,避免产业“水土不服”“瞎折腾”。同时建好运作机制、产销机制、利益机制,降低产业发展风险,让群众在产业发展获得更多利益。
讲不完的脱贫故事,道不尽的美丽身影。在七曜村,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人们,正在努力地改变着家乡的面貌,让美丽的七曜村更加美丽,也让自己的身影,成为了大美七曜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