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3 9:09:47 来源:三峡都市报
科技人员正在进行大数据分析。
院士专家工作站。 ?
科技人员正在进行创新实验。 ?
有了智力才有“智造”。近年来,万州不断健全完善人才政策,通过搭建平台,筑好人才“蓄水池”,不断增强人才获得感、责任感、归属感,确保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截至目前,全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不断壮大,达到9.4万人,高层次人才164人,人才数量和质量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记者 黄玉保 通讯员 邹文武 文/图
1
激活企业发展“源动力”
在第五届“渝创渝新·创响万州”大赛上,重庆胜特佳机械有限公司的轻型电动车无离合器AMT自动变速器开发应用项目获得一等奖。“取得好的比赛成绩,不仅获得了丰厚奖金,还意味着有更多机会获得资金和政策扶持,目前该产品已实现小批量生产并成功拿到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我们有信心将这个项目做大做强。”项目负责人林毓培高兴地说。这不仅是对科技人员科研成果的认可,更重要的是为后续科技创新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其实,“双创”活动只是万州通过搭建平台,为人才提供“用武之地”,激活科技型企业发展“源动力”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为强化创新载体和创业平台建设,集聚科技创新资源为科技人才提供用武之地,全面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区科技局联合有关部门,通过建立高效、协同、开放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校地、校企合作,打通科技创新政策落地的通道,为在万高校与企业牵线搭桥。
目前已成功促成重庆三峡学院与重庆市龙建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重庆江东机械有限公司,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与重庆市腾伟机械有限公司,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与重庆厚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校企合作;成功促成区企事业单位与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研究所、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708研究所等区外双一流高校、国家级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创新合作。
目前全区市级以上研发平台达到43家,其中市级工程研究中心2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重点实验室2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家、院士专家工作站1家、企业技术中心达23家。
2
融入区域创新“大圈子”
为提高人们对地质灾害的认识,提升预警监测能力,院士工作站应运而生。
“工作站成立后主要围绕三峡库区地质环境监测与灾害预警等关键问题进行研究。”重庆三峡学院的市级院士工作站有关负责人介绍,从2017年开始,重庆三峡学院就与北京理工大学共同组建院士工作站,其核心团队是北京理工大学毛二可院士团队,主要围绕三峡库区地质环境监测与灾害预警等关键问题进行研究,服务万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搭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经过科研人员几年的辛苦付出,工作站解决了低相干性SAR图像序列的永久散射体选择和相位解缠问题,有效解决了围绕库区地质灾害多发频发,难以监测、预警的难题。
据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区科技局牵头建立在万高校科技创新联席会议,助推高校合作创新,着力打造“高端、高质、高效”的创新源头。并通过打通科技创新政策落地的通道,为在万高校与企业牵线搭桥,成功促成校企“联姻”。
同时,促成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等在万高校首批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创业联盟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振兴学院联盟,并参与组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高校联盟,积极融入区域科技创新大圈子。
3
筑好科技人才“蓄水池”
为增强科技型人才的责任感,近几年,万州不断强化人才精细管理,筑好人才“蓄水池”,确保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
据了解,相关部门建立了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坚持“人岗相适”,及时为优秀科技人才提供发挥才能的岗位平台。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对在工业、农业、医疗卫生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进行激励性补贴,同时积极开展优秀人才、科技创新集中表彰活动,为更多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搭建舞台;为拓宽人才作用发挥渠道,鼓励优秀人才参与项目,对优秀人才在课题申报、课题经费上给予支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和经费投入,为人才提供更多的交流学习、挂职锻炼机会,进一步激发工作热情,调动科技人才工作的积极性。
截至目前,万州专业技术人员达到9.4万人,高层次人才164人,人才数量和质量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今年内,全区将实现辖区高校院所创新团队库入库团队77个,研发人员达到3744人,市、区级创新创业示范团队达到62个。
人才的不断聚集,为万州科技型企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为“智造”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目前全区科技型企业达719家,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产值比重提高到23.34%,具有行业先进技术水平的市级新产品达到121个、市级高新技术产品达到109个,跳动的城市创新脉搏更加强劲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