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31 10:13:56 来源:三峡传媒网
罗田镇高山优质大米基地。
4000丛石斛,一年赚10000元;土地流转费加上在合作社务工,每年将近20000元……近日,记者在罗田镇走访时发现,当地农民家家户户都在“晒”自己的“收入账本”,每个人的脸上都挂满了幸福的笑容。
近年来,罗田镇依托蓝天厚土的润泽,厚植生态优势,特色产业正遍地绽放“幸福花”。
养鱼得“裕”——
家门口鼓起村民“钱袋子”
远处,层林叠翠山朦胧;脚下,稻田水清漫雾烟,在春日阳光的照射下,水面上跳动着粼粼的光斑,伴随着纯澈的氛围,用一泓碧水在山峁之间书写着诗情画意。
“一田双收,好处可不少。”记者来到罗田镇阳河村2组时,正在稻田内带领村民忙活的阳河村村支书李建介绍,该项目是阳河村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新建成的绿色生态产业——稻鱼种养项目。
“我流转了3亩多水田,土地流转费加上在基地务工和年底分红,一年的纯收入有将近2万块钱。”年逾六旬的村民罗佑明体弱多病,儿子又是残疾人,家里缺少劳力,日子一直过得不如意,自从村里发展起稻鱼种养项目后,有了稳定收入,生活一天天好起来,多年不见的笑容又回到了脸上。
其实,享受稻鱼种养生态项目“红利”的不仅仅是罗佑明,阳河村40亩稻鱼种养项目每年至少有30万元以上的产值,加上每年支付约4万元的劳务费,在实现“一田双收”、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能持续带动30多户村民在家门口鼓起“钱袋子”。
靠山“吃山”——
石旮旯里刨出了“好日子”
“我们这是靠山吃山嘞。”当大多数村民还沉浸在梦乡中时,罗田镇梓桐村石寨堂村民谭仕忠就前往离家不远的石斛园劳作。
谭仕忠指着石头缝里的石斛笑着对记者说,几年前,当地政府引进石斛产业,他在自家的荒山上种了4000株石斛苗,每年有10000元钱的收入。
谭仕忠居住的地方是一个与湖北利川接壤、满眼都是山、满眼都是石林的高山村,因为土壤贫瘠、山高路远,以前的石寨堂是真正的“蛮荒”之地。近几年,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引进企业在石寨堂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发展石斛、何首乌、虎杖等中药材,将山丘密布、沟壑纵横的劣势变优势。截至目前,罗田共发展石斛80万丛、建成一个10万丛的石斛基地,上百户村民直接受益。种植何首乌150亩、虎杖150亩,40多户村民实现家门口增收,在石旮旯里刨出“好日子”。
盘活“鸡窝地”——
高山村种下“金叶子”
蓝天白云下,崇山峻岭间,一条条田间便道阡陌交错。穿过星罗棋布的村落,青瓦白墙鳞次栉比,与漫山遍野烤烟收割后的地垄交织成一幅和谐优美的画卷。
罗田镇长堰村村民周永富称,近几年,长堰村大力发展烤烟产业,他流转了4亩土地给烤烟专业合作社,一年有上千元的土地流转费,加上在合作社务工,一年至少有10000块钱的进账。
为将烤烟产业做大做强,平均海拔800多米的长堰村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新建和整修10多口1000多个立方米的山坪塘,通过管网接到田间地块,解决了生产用水,硬化了将近10千米的田间便道,将原本不起眼的“鸡窝地”变成了“土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优质良田。同时,成立了7个烤烟专业合作社,在全村发展烤烟600多亩,每年能为当地村民带来超过50万元的纯收入,一片“烟叶子”真正成了带动村民致富的“金叶子”。
吃上“生态饭”——
实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罗田镇负责人介绍,该镇位于万州的东南部边陲,满眼都是山,没有污染,环境极好。然而,缺少支柱产业一直是制约罗田经济社会发展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拦路虎”。近几年来,该镇立足山地资源禀赋,厚植生态优势,依托蓝天厚土的润泽,以高山大米、高山水果、高山蔬菜、高山畜禽、高山药材“五高产业”为主导,累计发展高山优质大米2万亩、高山水果2200亩、石斛80万丛、中药材1350亩、高山蔬菜2000亩、烟叶基地3200亩、油桐1万亩、稻鱼种养生态项目40亩,在努力绘就“山青、果甜、稻香、鱼跳”的乡村美丽画卷的同时,真正实现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记者 黄玉保 通讯员 洪志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