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帖

山高水长情更浓——山东济宁和重庆万州东西部扶贫协作硕果满枝

2021-4-22 10:22:13 三峡传媒网

龙驹镇芦花鸡西南片区繁育中心


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


三峡绣非遗扶贫工坊位于龙驹镇文化站内


已脱贫人员在厂房里收捡鸡蛋


已脱贫人员在厂房里忙喂养


山东济宁,运河之都、孔孟之乡。


重庆万州,渝东门户、平湖之城。


济宁和万州,两座相隔千里的城市,在决胜全面小康的历史大潮中,因中央作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决定而结缘,两地架起同心向前的桥梁,谱写真情帮扶的佳话,演绎出荡气回肠的扶贫协奏曲。


2010年,山东省确定济宁市与万州区开展扶贫协作,携手向贫困发起挑战。建立扶贫协作关系以来,两地深入贯彻中央关于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要部署,认真落实山东·重庆扶贫协作联席会议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协作机制,深化交流合作,推动济宁万州扶贫协作不断走深走实。特别是2018年以来,两地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宁夏银川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和一系列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党中央关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重大决策,进一步强化扶贫协作,签订协作框架协议,围绕重点任务,强化政治担当,狠抓工作落实,两地扶贫协作工作亮点纷呈、成效显著,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谱写出携手战贫奔小康的壮丽篇章。


产业协作,帮扶项目开花结果


“去年我养了3000多只芦花鸡,收入达到了10万元,实现了自己定下的‘小目标’,今年争取再加把力,再增加一些收入。”龙驹镇梧桐村脱贫户张定美,在外务工意外受伤,丧失干重活的能力。回到老家的他一度陷入迷茫,后来在村里的带动下开始养殖芦花鸡,成了村里的养殖大户,不仅脱了贫,还致了富,其事迹被《人民日报》等各级媒体多次报道。


张定美能实现完美逆袭,得益于鲁渝东西部扶贫协作搭建的好平台。2018年,万州驹镇梧桐村引进了山东济宁市汶上芦花鸡生态养殖扶贫产业项目,该项目被确定为鲁渝东西部产业扶贫协作示范项目。


在济宁市的大力帮助下,龙驹镇梧桐村芦花鸡产业发展迅速。现已建成芦花鸡良种繁育西南基地,全部投产后每年可提供500万只鸡苗,除供应本地及周边区县养殖外,还能为四川、贵州、湖北等地提供鸡苗。成立了集繁育、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芦花鸡产业联合体,年产20万只芦花山地散养鸡,加上“芦花椒椒鸡”等深加工项目,产业链整体产值达到1亿元,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40万元以上,带动当地及周边区县2000户散养家庭每户年增收2至3万元。后续将逐步发展到年出栏100万只散养芦花鸡、销售50万只“芦花椒椒鸡”的生产规模,预计全产业链产值可达2.5亿元以上。龙驹镇梧桐村芦花鸡生态养殖项目,在国务院扶贫办召开的东西部扶贫协作携手奔小康推进会上,曾作为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


芦花鸡生态养殖只是济宁市和万州区加强产业协作的一个缩影。在鲁渝东西部扶贫协作中,两地始终把产业协作作为主战场,2016年以来,山东省及济宁市累计援助万州区财政资金1.42亿元,其中用于产业合作的援助资金8734万元。引导5家东部企业来万州投资8452万元,打造“造血式”协作模式,惠及建档立卡贫困群众1.7万余人,占全区贫困人口的15.9%。


聚力“双百亿”工程,东西部扶贫协作援助资金5494万元用于支持百万亩经果林、百万头生态猪“双百亿”工程,其中新建生态猪养殖单元113个,新增生猪产能14.1万头,带动92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平均年增收5-10万元,有力地夯实了万州扶贫产业基础。当前,“双百亿”工程已成为万州农村产业发展的主要引擎,生猪产能今年将达到100万头,将建成经果林91万亩。


培育中药材产业,两地企业发挥营销策划、市场渠道优势和万州资源产品优势,以市场牵引深化合作,促进优势互补、打造万州中药品牌。万州发展中药材种植业主200余家,种植面积2万余亩,建成中药材初加工车间5处。山东省中药材协会协调大型中医药企业与万州中药材协会签订合作协议,产品直接进入全国最大的亳州中药材市场,中药产业产销两旺。


消费协作,积极拓宽销售渠道


“去年,为最大限度降低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济宁市通过加大消费扶贫力度,从3月份开始就采购万州的中药材,全年采购达3000多万元,对我们中药材产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帮扶作用。”万州区驹翔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彭立顺,同时也是区中药材协会的负责人之一。他说,去年受疫情影响,开始还有些担心中药材的销路,后来在济宁市选派到万州挂职的区扶贫办副主任杜存业帮助下,促成了山东邦尔药业与公司建立起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大力采购万州的中药材,消除了后顾之忧,一门心思抓生产。


“吃就是扶贫,买就是帮扶。”济宁市在贵和购物商城、爱客多等8家大中型超市开设万州扶贫产品专柜,常年展销万州烤鱼、鱼泉榨菜、冉师傅牛肉干、花椒、广柑酒、万州麻花、老万县炸酱面等30余种产品,实现万州特色美味和济宁市民餐桌美食的有效对接,真正带动万州农产品企业、合作社走出万州,走进济宁,帮助农户增收致富。


两地始终把消费扶贫作为推进协作的先手棋,不断探索创新产销对接长效机制,通过线上线下两个平台,累计销往济宁市农特产品近4000万元,受益贫困人口3000余人。


牵手机关事业单位,两地机关事业单位和干部职工积极在重庆市消费扶贫馆上完成注册,通过网络直接采购万州扶贫产品,济宁市总工会发动50余家工会组织开展“情满万州·消费扶贫”活动,认购万州扶贫产品110吨。


面向济宁市民,在济宁市不定期举办消费扶贫专场推介会和万州扶贫产品进社区活动,仅“鲁渝一家亲,渝货进济宁”专场活动就吸引1.5万余名济宁市民到现场选购认购,实现销售额400余万元。


建立分销网络,持续探索市场请进来、产品走出去发展模式,动员鲁喀供销联盟来万注册成立重庆好品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率先成功开设扶贫农特产品直采中心,帮助西部“小农户”直连东部“大市场”,成功搭建起两地消费扶贫协作“快车道”。


人才协作,深化交流协同发展


“我一直在偏远山村工作,很少有机会出去学习,眼界不开阔,工作不大胆,通过到济宁市学习,确实受益匪浅。”龙驹镇分水村支书张洪斌曾被选派到济宁市挂职锻炼。他说,济宁市的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党的建设等方面都很有特色,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济宁方面也毫无保留地将先进经验介绍给他们,让他们学到了许多平时学不到的知识,取到了实实在在的“真经”。现在,分水村以党建促发展,李子产业已经形成规模,今年将进入丰产期;乡风文化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取得新成效,全村面貌一新。


济宁市梁山县食用菌技术员张忠旺,不远千里来到万州柱山乡,在田间地头指导村民种植大球盖菇。不论刮风下雨,田地间总能看到他的身影,他还将自己的微信告诉所有菌农,方便随时进行技术交流。在柱山期间,他的妻子突发脑梗阻,那段时间又是菌种播种的关键期,他让女儿辞掉了一家公司的工作照顾母亲,自己过了一个多月才回去。当张忠旺再次从老家来到柱山乡时,一只手低垂着,原来是在家修理电动自行车把手上的筋给割断了,还没有完全康复就赶过来了,仍然每天奔走在菌田里。现在,柱山乡的大球盖菇产业发展已经走上正轨,成了农户增收的新渠道。


两地始终把人才互派作为推进协作的突破口,结对以来,两地已互派党政挂职干部13人,互派教师、医师、农技人员等专业技术人员263人学习交流,组织16名村支书到济宁市挂职锻炼,培训各级干部13期782人次,培训各类专技人才39期14419人次。


“引进来”的协作干部心无旁骛、真抓实干,济宁挂职干部杜存业、曹海成、田昂不计个人得失,自觉克服潮湿气候、麻辣饮食、山高路险等困难,以饱满的热情融入万州、扎根万州,主动发挥好前后方衔接服务和一线推动落实作用,围绕产业协作、消费扶贫、航线开通、劳务协作和人才交流,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为万州脱贫攻坚作出了贡献;济宁派遣的专技人才在各自领域大显身手,农技专家冯亚平等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发展李子、樱桃等特色农产品,医疗专家王本军牵头组建肛肠科特色专科门诊。“派出去”的挂职干部沉心静气、深入学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学取“真经”投身家乡建设。


劳务协作,助力农户脱贫致富


“我是去年3月份疫情防控形势稳定后,第一批到济宁市务工的,得到了很多关照。”走马镇百草村脱贫户郭礼兵说,当天包了3辆大巴,专门送务工人员到济宁务工,还安排了工作人员跟车服务。


到达济宁后,他们受到热情接待,在生活等方面得到了周密安排。用工单位提前准备好了公寓安置楼,不但可得到免费住宿和一定的伙食补贴,每月工资都在4000元以上;稳定就业3个月后还享受了一次性岗位补贴,山东省每年给予一次性交通生活补助以及每月跨省就业补贴(补贴期限不超过6个月);重庆市也给予了一次性求职创业、以工代训补贴等。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在鲁渝东西部扶贫协作中,济宁和万州始终把劳务协作作为推进两地协作的着力点,不断加大就业磋商协调力度,精准掌握4大类9个方面协作岗位对接热点,探索创新“四送”劳务协作模式。


送服务,两地人力资源市场实现网络互联,第一时间掌握岗位信息,“一对一”精准摸排贫困劳动力到山东就业需求,“点对点”推送岗位信息,“门对门”组织专车接送,先后转移贫困户到济宁就业124人。


送岗位,利用专项协作资金开发东西部扶贫协作公益性岗位191个,新建协作扶贫车间7个,实现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462人。


送培训,坚持“注重绩效、以岗定培”的劳务协作培训原则,实行培训下乡进企,累计协作开设贫困劳动力培训班18期,培训贫困人口610名,有效提升贫困群众的就业技能。


送政策,安排专项财政援助资金对在济宁市就业人员、协作公益性岗位、扶贫车间安置人员提供各类就业补贴,促进稳岗就业。


文化协作,大力推进扶志扶智


济宁市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来自济宁的申万民老师,多年以来积极投身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事业中,特别是在弘扬以孔子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作出了诸多贡献。在万州区长岭镇“向上向善·德润万州”传统文化进乡村公益讲座中,他围绕儒家思想中“德”的发展演变、“德”的内涵,通过古往今来众多优秀传统道德事例,向大家反复论证立德的重要性,并且总结提炼出“孝悌、忠信、礼仪、廉耻”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纲本。更结合时下“孝文化、诚信中国、礼仪之邦”等热点词汇,讲解在当代社会如何“立德、立功、立言”。


去年9月,济宁和万州携手推出“向上向善·德润万州”传统文化进乡村公益讲座项目,邀请济宁市传统文化讲师到万州各镇乡村社巡讲,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贫困人员内生动力,增强他们脱贫致富信心,全力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两地把文化协作作为推进“志智双扶”抓手,将齐鲁孝善文化融入扶贫工作,在万州举办两地曲艺展演、“志智”双扶宣讲,邀请济宁传统文化学者开展“向上向善·德润万州”传统文化进乡村等公益讲座82场,受众达1.6万余人。


两地还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开通万州至济南航线,在济南、青岛等地举办“壮美长江·诗画三峡”“畅游三峡·万州出发”文旅推介,出台济宁游客享受万州A级景区门票全面优惠政策,吸引5万余名山东游客到万州旅游。


“急万州所需、尽济宁之能。”回顾鲁渝东西部扶贫协作实践,两地重视程度、责任落实力度、资金投入强度前所未有,扶贫协作取得成绩前所未有。“乡村振兴”接续战已经打响,两地将继续深化东西部协作,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再谱新篇、再续辉煌。


记者 夏荣伟 通讯员 郑坤拾 罗海飞

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精美展陈记录感人故事


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陈列的剑齿象化石


学生在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参观学习


波澜壮阔的历史理应铭记,伟大的移民精神更需传承。在万州,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这个承载着三峡百万移民宏大叙事的精神殿堂应运而生,如岩石般巍然屹立于平湖之滨。


据了解,由于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的艺术造型为异型建筑体,内部几乎没有一堵笔直的墙体,加之展陈运用了声、光、电、雕塑、浮雕、展柜、展墙、三维场景、立体模型等各种形式,布展难度极大。


纪念馆共三层,第一层为万州历史博物展厅,以通史的手法、丰富的文物展示万州独特的历史文化。


二、三层为三峡移民纪念展厅,移民展厅展陈的内容分六个单元,第一单元是“百年宏愿,筑梦三峡”。游客走进序厅,映入眼帘的是一面以三峡为题材的弧形背景浮雕艺术墙以及一座烘托“移民脊梁”的《三峡明天会更好》大型群雕,这些雕塑作品阐述了三峡移民故事与三峡移民精神,以此开启三峡移民的壮丽历史篇章。在该厅内的浮雕数字装置墙,利用了简洁的基石造型与具有体感的立体字,并且结合壁挂模型,以多媒体形式介绍三峡地理位置、地势特征及历史文化,让游客以此了解三峡。


展厅内设有一幅“梦圆三峡——三峡工程大事记”的图表,记录了三峡工程及三峡移民的大事件。该展厅最具特色的是设置了一个“观景窗”:它巧妙借景长江,与展示内容参照,利用多媒体影像,形成丰富的参观体验。游客可通过这个“观景窗”看到蓄水后的三峡和万州移民新城,其美丽景观让游客大饱眼福。


第二单元“伟大壮举,百万移民”展厅,设置了一个大型沙盘模型,结合LED屏幕,全面解读三峡工程175米方案淹没范围及实物指标。通过它,游客可了解三峡175米淹没范围及库区各区市县详细淹没实物指标等众多信息,从中一窥三峡工程移民这一世界水库移民史上绝无仅有的动迁壮举。


第三单元“万众一心,破解难题”展厅主要是以多媒体视频、图片来还原一个个动人的移民故事,以及用凹凸错落的基石造型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感,让这些感人故事跃然展现在游客眼前。


而第四单元展厅,则分为“文物保护,历史传承”“生态环境,永续发展”两部分,以抽象的“探方”造型立体墙设计,还原三峡库区淹没后的一些重要考古发掘现场;以绿色植物和造型墙,生动诠释“生态与环境保护与建设”的主题。


“高峡平湖,沧桑巨变”作为展厅的第五单元,以峡谷为造型,强化三峡库区地理特征,带领参观者进入新三峡。在展厅内,极具特色的就是一种新型游览设计——“新三峡3D环游”。游客可矗立“船头”,通过120度的3D巨型屏幕,开启三峡之旅,只需几分钟时间就可领略高峡平湖的新景、新城、新路、新桥、新村、新居。


第六单元“彪炳史册,历史丰碑”展厅,主要是凸显“三峡移民精神”,把展厅设置成为一个大型三体空间,塑造移民精神殿堂,以群雕的艺术方式来展现移民精神。


最后,游客游览结束后,可看到展厅尽头有个“电子签名触屏系统”设备,通过该设备,游客可留下对新三峡的美好祝福,而祝福语可永久在系统内保存,其它游客也能看到。


记者 吴雅娇

鲁渝协作助力三峡绣娘创业就业 一针一线绣出幸福人生



已脱贫人员展示自己生产的刺绣产品



三峡绣非遗扶贫工坊


近日,万州区龙驹镇三峡绣扶贫车间,春日的阳光穿过透亮的窗户静谧地洒在脱贫户石思荣的脸上,又温柔地倾泻在那一方绵密细腻的绣缎上。时光停驻,安然美好。


家门口就业,一边照顾小孩,一边拿着2000元的月薪,干着眼前这份“体面”的手工艺活儿……这样的生活,石思荣以前想都不敢想。


45岁的石思荣是龙驹镇花坪村村民,因先天腿部残疾,做不了重活,再加上贫困的家境,她从未走出过大山,也不曾理解“梦想”是什么。


然而,改变从三年前“鲁渝东西部扶贫协作”开始了。


扶贫培训 43名农村妇女实现再就业


2018年9月,鲁渝共建三峡绣非遗人群劳务协作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依托万州三峡绣非遗传统技艺,由鲁渝扶贫协作援助资金支持,与万州区三峡绣手工艺品有限公司合作,组织万州残疾人、建卡贫困户等开展三峡绣技能培训,并帮助实现就近或居家就业,达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目的。


石思荣就是三峡绣技能培训班的第一期学员。


因为腿部残疾,石思荣的择业面较窄。那一年,听说三峡绣扶贫车间免费教学,还给发工资。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也因为这勇敢的一步,她的命运出现了转折。


“滚针、直针、虚针、扎针、参针……”如今的石思荣脱口就能说出10多种针法,并能够独立完成一件刺绣作品。


这份工作,不仅仅给石思荣带来每年2万元的收入,还有孩子的欢喜,亲友的认同,以及完成一件作品时带来的职业荣誉感,都让她尝到了“梦想”的滋味。


在万州,像石思荣这样,因为鲁渝扶贫协作项目受益的人还有很多。


截止目前,鲁渝协作援助三峡绣公司资金90万元,举办4期培训班,培训134人(156人次),培训结束后实现就业43人。利用这笔资金,2020年4月,龙驹镇建设了三峡绣扶贫车间,吸纳12名学员在车间就业。他们中多为农村留守妇女、残疾人,通过培训上岗,人均年增收22000元。他们绣出作品40余幅,涵盖诗词雅句、花草虫鱼、大山长河,受到多方赞誉,随着技术的越来越好,绣娘们的收入也越来越高。


“我们还为她们提供了三种就业方式,一是居家足不出户就业,把材料拿回家里做。二是在城里公司就业,孩子在城里读书的可调到万州城区上班。三是在扶贫车间上班,可以全方位照顾到她们的生活、工作。这样一来,很多原本只能留在家里带孩子的女性,也开始加入到刺绣中,既实现了自身价值,也照顾到了家庭。”三峡绣手工艺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史磊说。


协作共建 “个性化定制平台”即将上线运行


协作是两个地区在要素禀赋等各个方面的取长补短,要实现双赢,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扶贫。


近段时间,史磊正在忙着三峡绣“个性化定制平台”上线运行的事。


据她介绍,为支持三峡绣这一非遗文化产业,鲁渝协作投资基金与万州区三峡绣手工艺品有限公司达成融资500万元协议,用于全国首家“个性化定制平台”“大数据人工智能定单管理系统”以及公司品牌的建设。这也是鲁渝协作扶贫的重要内容。


本月底,企业版“个性化定制平台”将上线运行。“大数据人工智能定单管理系统”也将在年底全面上线,届时将带动全国的非遗产业、手工艺行业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线上交易,为传统非遗产业注入新活力并产生新价值,从而带动更多的农村妇女致富奔小康。


史磊告诉记者,未来三年,三峡绣也将通过“公司就业”“乡镇集群化”以及“家庭作坊式”的多种就业方式,力争帮助万州城区、龙驹镇及周边乡镇300-500名贫困人员实现居家或就近就业。 记者 张倩


图片由记者 冉孟军 荣腾龙 付作侨提供


延伸阅读:
  1. 2021年04月22日
    山高水长情更浓——山东济宁和重庆万州东西部扶贫协
  2. 2021年04月01日
    稻鱼共生专家助力 农户增收喜笑颜开——记区水产研
  3. 2021年02月26日
    区扶贫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4. 2021年02月24日
    重庆市“最美扶贫志愿者”柴海燕: 扎根山区 帮助
我来说两句...

万州最新资讯,尽在精品万州。

Copyright © 2012-2019 精品万州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