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 10:15:25 三峡传媒网
稻鱼共生种养项目为村民增收
三峡传媒网讯(记者 丁靳 通讯员 王文思 文/图)眼前,龙沙镇印合村一个山坳里,一坝水田处,已建的1亩多稻鱼共生种养地又将蓄水,等候新一季种养。不远处,又有几垄水田正在被工人用挖机挖凼,改建成稻鱼共生种养项目用地。3月23日,区水产研究所、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助力产业扶贫专家团队一行再次来到印合村,指导开展稻田养鱼。
既种谷子又喂鱼的水田,是龙沙镇从去年试点建成的一个绿色生态产业项目——稻鱼共生种养项目。该项目是由区人社局组建的首批10个专家服务团队之一,由高级工程师刘本祥领衔。在现场,专家团队成员、高级工程师颜忠介绍,稻鱼共生即鱼在稻田中活动觅食,为稻除虫、除草、松土、施肥,稻又为鱼提供昆虫、浮游生物等饵料及活动场所,稻、鱼做到零农药、零化肥,实现“双减”。在稻田中挖凼养鱼,鱼凼面积占稻田面积7%~10%,适量投喂饲料。
“可别小看了这一坝水田,田中有稻,水中有鱼,一年能为当地村民带来不少的收入呢。”颜忠说,稻鱼综合种养模式在稻田里开挖鱼凼,减少了稻谷种植面积,但总体稻谷产量较往年单种稻谷模式不仅未减产,反而还略有增加,同一稻谷品种大约增产10%~15%,又增加了渔获物。稻鱼是零农药、零化肥安全农产品。通过稻鱼综合种养模式,提升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亩产值是传统单种模式的2~3倍,亩利润是原来的5~6倍。
田中稻,水中鱼;稻在水中随风摇,鱼在田中游,灵动的画面背后更蕴含着群众增收的生机。印合村村支书牟宜均介绍,当地气候湿润,水源方便,水质优越,盛产优质水稻。去年年初,专家团队通过现场考察,决定在印合村的4、5、6组流转150亩水田建立稻鱼共生基地,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方式经营,村集体经济以50万元的财政补助资金入股,村集体、村民、贫困户分别按20%分成,剩下的钱用于全村公益事业发展。
“我流转了2亩多稻田,土地流转费一年有1000多元,在基地务工一个月能挣1500元,加上年底分红,一年的纯收入至少有2万元。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63岁的村民夏忠云曾是印合村的建卡贫困户,因没读过多少书,无一技之长,出门没人要,加上妻子智力残疾,日子过得十分艰难。自从村里发展起稻鱼共生项目后,夏忠云一家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不仅稳定脱贫,每年还能存上几千元。
“鱼能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排泄粪肥,翻动泥土促进肥料分解,从而达到水稻增产、鱼丰收的目的,是一种绿色、高效、循环的生态种养模式。”据了解,为了助力乡村振兴,去年,在确立以开展绿色高效稻鱼综合种养技术试验示范后,专家团队决定将项目实施地点确定在龙沙镇印合村、甘宁镇冠丰村、长滩镇红石村,面积共计220亩。根据稻鱼共生原理,从选址、鱼凼的设计与建设、稻鱼品种选择、鱼种放养、各阶段饲料投喂、水质水位管理、日常种养管理、稻谷收割、稻田鱼的捕捞、稻鱼包装及销售、综合种养测产及效益分析等方面进行全程跟踪指导服务。经过专家团队的努力,3个实施点均取得良好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达到项目预期目标。
牟宜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单纯种植水稻,一亩水田大约能产250公斤大米,按照当地6元一公斤的价格,亩均产值在1500元左右。实施稻鱼共生种养模式后,水稻不会减产,稻田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产的是真正的绿色大米,市场价最少可以卖到8元一公斤,而且稻田投放的是鲤鱼、黄金鲫鱼、黄颡鱼等市场行情好的鱼苗,销路完全不愁。一亩稻田一年至少能产100多公斤鱼,利润可达到2000元出头,收益比单纯种植水稻翻了一番多,印合村150亩稻鱼共生项目每年至少有50万元以上的产值,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能持续带动包括6户贫困户在内的近百户村民增收,真正实现了稻鱼共生养鱼得“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