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帖

1539名科技特派员为万州乡村振兴带来了什么?

2024-4-16 08:27:12 来源:万州时报

近日,在万州区太安镇、白羊镇油菜种植高产示范区,区农业技术与机械推广中心的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为乡镇农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传授春季油菜田间管理和花季病虫害防治技术知识,为产区油菜后期产量、品质提供技术保障。 记者 何忠 摄

记者 黄玉保 通讯员 颜豪

科技专家进村入户,与农民“面对面”,让高科技飞到山村乡野,与田间地头“无缝对接”,扎根农民的“一亩三分地”;以“专家大院”为平台,打通农村科技传播最后“一公里”,跨过农业科技成果最后“一道坎”,用科技的力量鼓起群众的“钱袋子”——我区顺应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等服务需求,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截至目前,全区累计选派各类科技特派员1539名,分别与农业企业、农户结成“对子”,覆盖全区52个乡镇、街道,为我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高科技扎根农民的“一亩三分地”

仲春的长岭青石村,花红水暖。眼前,山脚下,房屋边,漫山遍野一垄垄的茶树成排延伸,与茶树间穿梭的茶农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这些以前我们不当回事的茶树,现在成了真正的‘摇钱树’。”正在茶园锄草的村民张朝忠说起这几年在科技特派员的帮助下,当地大力发展茶叶产业给自己一家生活带来的变化,脸上满是笑意。

近几年来,万州不断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重点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开展科技服务,50名来自福建、云南、重庆等地的“茶专家”到田间、进车间,引进优质茶苗,帮助村民改造原有的茶树树冠、跟进肥培管理、指导茶叶制作。很快,青石村就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发展了1200亩优质茶园,张朝忠种植了50亩茶树,销售鲜茶叶加上基地分红,收入超过30万元。

“每年春茶上市的关键时期,‘茶专家’们就会到田间地头指导采茶,到车间手把手教我们炒茶,将科技服务送到家。”张朝忠乐呵呵地说。

其实,享受“科技红利”的不仅仅是张朝忠。长岭镇老土村村民夏元苹告诉记者,以前,她靠在茶园打零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月顶多挣1000多元钱。三年前,科技特派员进村开展科技服务,她报名参加了制茶技术培训班,经过几年的努力,先后获得“重庆十佳制茶能手”“万州区制茶能手”等荣誉。如今,夏元苹已是茶厂的技术骨干,每月收入超过3000元钱。

“国家政策好,我现在是挣钱顾家两不误。”说起现在的生活,夏元苹眉开眼笑。

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万州区共成立茶叶专家大院4个,“茶专家”到田间地头“做茶事、念茶经”,培训了500多名茶叶“土专家”。在科技的助力下,全区投产茶园面积5.3万亩,茶叶加工企业20余家,仅今年全区春茶产量预计达1880吨、全年毛茶产量3700吨,“小茶叶”真正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叶子”。

据了解,近年来,我区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围绕晚熟柑橘、茶叶、中药材、蔬菜等主导产业和干果、花椒、脆李、草食牲畜等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开展各种农业科技和生产技能培训,让高科技真正扎根农民的“一亩三分地”。仅去年一年,全区举办包括玫瑰香橙、核桃板栗、柠檬栽培、花椒生产管理、茶叶和脆李生产技术专题培训会13场次,培训农民950人次,通过农业科技的宣传推广,培育了大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同时建立了一批科技示范户和科技示范基地。

科技培训“及时雨”助农增收

逶迤的大山,一路上是连绵不绝的绿,盘旋的公路在山峰间伸展开,汽车在陡峭的山路上拐来拐去,转过一道弯,蓝天白云下,崇山峻岭间,蓝瓦白墙鳞次栉比,与星罗棋布的生态鸡舍交织成一幅和谐优美的画卷。

梧桐村是一个满眼都是山的小山村,全村地处海拔600米至1200米的槽谷斜坡地带,土地贫瘠。以前,在年近五旬的村民张定美的眼中,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农民富不富,产业是关键。几年前,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梧桐村从山东引进芦花鸡生态养殖项目,为了解决芦花鸡的适应性、免疫条件和原生态散养等问题,将芦花鸡生态养殖项目进一步做大做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区科技局牵头在龙驹镇成立了“专家大院”,重庆三峡学院副院长祁俊生带领生物学院的多名专家教授、研究生轮流值守、全程跟踪,进村入户为村民培训芦花鸡养殖技术,山东的专家每个月也至少来现场指导一次。

“专家的培训真是‘及时雨’,我每年养2000多只芦花鸡,少说也能挣个7、8万元,芦花鸡已成为我们脱贫致富的‘金凤凰’,现在的日子是越过越有盼头。”张定美乐呵呵地说。

在科技助力下,如今,梧桐村良种繁育西南基地每年可提供500万只鸡苗,除供应本地及周边的丰都、奉节、巫溪、黔江等区县养殖外,还能为四川、贵州、湖北等地提供400万只鸡苗,年产值可达2000万元,加上年产2500万枚的“绿壳蛋”和“芦花椒椒鸡”等深加工项目,真正形成生生不息的“鸡生蛋、蛋生鸡”滚动生态养殖模式,并成长为当地首个产值上亿元的支柱产业,带动上千户群众增收。

其实,科技“及时雨”浇灌的不仅仅是芦花鸡生态养殖项目,参与龙驹镇科技扶贫的重庆三峡学院、重庆文理学院、中科院武汉植物园、万州区果树技术推广站等科研单位,因地制宜编制了重庆标准的《猕猴桃组培种苗生产技术规程》《红肉猕猴桃生产技术规程》,并通过举办农民田间学校、现场观摩会、技术培训会,以点带面推动高科技在当地落地生根。猕猴桃喜欢湿润的气候,既不耐旱又不耐涝,科研单位组织专家选育新品种,推广避雨栽培、根域限制栽培和肥水一体化技术,有效解决了猕猴桃授粉困难、“溃疡病”“褐斑病”等病害频发、光合效率低下、优质果产量低等难题。龙驹镇岭上村新建的200亩红心猕猴桃产业示范园,主要栽种的就是科研单位优选的新品种“东红”。示范园采用集成根域限制基质栽培、智能水肥一体化、遮阳、迷雾、避雨栽培、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绿色防控等技术,基本实现了猕猴桃的仿生栽培。据祁俊生介绍,示范园总体节肥节水40%以上,每亩产果超过1吨,增产幅度超过20%,70%以上达到特级果品质。

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老师讲得好,用的都是我们农村的‘土话’,能听得懂也记得住,既‘接地气’又实用,学了就能用到生产中。”瀼渡镇高村柑橘种植大户李元会种植了20多亩橘子,可由于技术没跟上,收益一直不太理想。多次参加科技特派员的授课后,果园的收益一年比一年好。

其实,从“接地气”的农业科技培训中受益的不仅仅是李元会。近几年来,我区创新“科技下乡”工作思路,实行“定制化”服务,组织农业专家组成服务队,进村头、上屋头、到田头,与农民“面对面”,为种植大户及农业科技型企业“问诊把脉”,让农民家门口学技术,让高科技飞到山村乡野,与田间地头“无缝对接”,打通农村科技传播最后“一公里”,跨过农业科技成果最后“一道坎”。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培训推广示范、产品加工、电商销售、文旅融合等“定制化”服务,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把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信息及时便捷地传递到千家万户,让高科技真正扎根农民的“一亩三分地”,落实到企业和田间地头,推动全产业链加快发展,实现现代农业的规模化、高效化。

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区累计选派各类科技特派员1539名,分别与农业企业、农户结成“对子”,全区引进农业新品种1516个,推广新技术1175项,解决技术难题2356个,培训农民70024人次。全区柑橘、茶叶、中药材、蔬菜、干果、花椒、草食牲畜等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已实现科技人员对接服务全覆盖,用科技的力量助力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为我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延伸阅读:
  1. 2024年04月16日
    1539名科技特派员为万州乡村振兴带来了什么?
  2. 2024年04月07日
    打通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
  3. 2024年03月26日
    万州经开区新田园安佑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饲料
  4. 2024年03月22日
    昨天,记者从万州区教育考试院获悉,2024年在渝

万州最新资讯,尽在轩啸之家。

Copyright © 2012-2023 轩啸之家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