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9-8 10:15:36 来源:三峡传媒网
孙家镇兰草村,从空中俯瞰,茶树层层叠叠,如大地“指纹”
记者 黄玉保 通讯员 张元君 文/图
近日,区工商联发出“民企兴村”乡村振兴行动倡议书,倡议广大民营企业大力弘扬“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义利兼顾、以义为先、扶危济困、共同富裕”的精神,发挥优势,通过项目、技术、资金、产业等方式,积极投身“民企兴村”行动,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添油加力”——乡村振兴的民企“集结号”声声入耳,全区民营企业在不断高涨的乡村振兴热潮中,感受到广阔乡村,大有可为,争做产业发展的“排头兵”、美丽乡村建设的“领头羊”。
义利兼顾 做产业发展的“排头兵”
“现在一年的纯收入最少也有2万元,这日子是越过越安逸哟。”近日,郭村镇三根村,青翠葱茏,群山如黛。坐在自家门前,朴实的村民王万荣一边拍着衣服上的菌渣,一边对记者说,满足的笑容在脸上流淌。有谁能想到,三年前,一贫如洗的王万荣还在为找不到挣钱的门路发愁,一年折腾到头,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
王万荣一家生活的改变来自民营企业以“公司+农户”的方式,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产业给村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红利”。
三根村是一个位于大山深处的偏僻小山村,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全村产业结构单一,村民大多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让王万荣没想到是,生活仿佛在一夜之间改变。三年前,经区委统战部、区工商联牵线搭桥,郭村镇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家王建华在三根村投资建立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因地制宜发展黑杠花菇、香菇、玉木耳和灵芝等菌类基地80多亩,由合作社免费为有需要的农户搭建种植大棚,同时垫付资金提供菌种,经公司集中进行技术培训后,将大棚交给村民经营,食用菌收割时,合作社按每公斤8元的保底价收购,村民有了收益再偿还公司的菌种钱。针对缺劳力的农户,合作社负责雇人代管,收益全部归村民,公司只收回成本。用王建华的话说:“亏的算我的!”
“合作社给我免费建了两个种植大棚,我一共种了1200多袋香菇,自己没出一分钱,一年能赚6、7千块钱,加上在合作社打工,一年轻轻松松挣2万元。”王万荣眉开眼笑地说。
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区255家民营企业发挥自身优势,争做乡村产业发展的“排头兵”,累计投入9800多万元,实施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园林及农产品加工制造等特色产业项目,并通过采购、代销、委托加工、农企直通车等形式,帮助更多农民实现增收致富。
富而思进 当乡村振兴的“领头羊”
“没想到,这些以前我们不当回事的茶树,现在成了‘摇钱树’!”当天,记者来到孙家镇兰草村茶园,正在除草的村民吴家碧告诉记者,去年她家光是种茶就收入了3万元钱,比起原来种庄稼,收入翻了好几番。平日里,她还帮重庆市渝云峡川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打理茶园基地,每年可以挣近万元工资,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兰草村位于佛印山下,四面环山,平均海拔800米左右,温暖的气候,充足的光照,充沛的水分,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过去,在山高坡陡的兰草村,许多村民收入低微、没有存款,如今,因为重庆市渝云峡川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有机“嵌入”,孙家镇的兰草村、天宝村、快乐村、槐花村茶园建设面积三年翻了两番,面积达5000余亩。仅兰草村茶叶种植户就从最初的87户发展到目前的137户,同时就地解决用工50多人。为扩大惠农效果,公司还与当地农户签订协议,年终分红,保底收购农户茶叶。每年光是支付给农户劳务、鲜茶叶费用就达到了500余万元。
区工商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进一步发挥民营企业在乡村振兴中的“领头羊”作用,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区255家民营企业富而思进、义利兼顾,与全区38个镇乡结成“对子”,组建果蔬类、养殖类专业合作社107个,开展种植技术、农村电子商务培训4100余人,148家企业直接招工和入村产业就近招工2800余人,为全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添油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