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跟帖

三峡刺绣:一针一线传承三峡文化记忆

2019-03-01 12:29:39 三峡都市报

三峡刺绣作品

三峡刺绣作品

传承人石勤

蜀绣又名"川绣",是在丝绸或其他织物上采用蚕丝线绣出花纹图案的中国传统工艺。蜀绣与苏绣、湘绣和粤绣,被确定为中国的四大名绣。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万州的三峡刺绣是蜀绣的一个分支,这项具体代表性的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成为了这座古城的一张文化名片。而这一张文化名片,主要体现在三峡刺绣的代表性传承人石勤。她用传承多代的刺绣工艺,绣出一幅幅温馨浪漫,活泼生动,细腻多变,立体感强精美绣品,一针一线传承着三峡文化记忆。

历史渊源

源于东汉,兼容了“苏绣”部分针法

三峡刺绣系中国著名的传统手工艺术,也是极富巴渝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万州的三峡刺绣由来已久,因为三峡刺绣扬其所长,兼容了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的某些针法,既传承了中国传统的手工艺术,又富有三峡特色的文化内涵。

据民间传说,三峡刺绣的起源可追溯到东汉建安元年。当时羊渠县(今万州)长滩河畔有个名叫玉梅的村姑,早年没了父母,跟爷爷相依为命,在长滩河上撑船摆渡为生。后来爷爷患了痨病,卧床不起,咳嗽不止,无力再摆渡了,就把渡船变卖给了村里另一农夫。

玉梅为了维持爷孙俩的生计,就开始自学绣花,并在长滩村口摆了一个绣摊,专为他人绣花鞋、纳鞋垫、以及嫁衣、绣裙等生活绣品。由于玉梅手巧,绣什么像什么,绣摊生意日渐红火,并逐渐有村姑拜玉梅为师,传授刺绣手艺。

到建安10年,玉梅已经在长滩街上开起了绣铺,名曰:“峡江绣铺”。一日,东汉女诗人徐淑游历三峡,巧见绣铺,即席赋诗一首赠与玉梅。诗曰:“巴国绣娘生巧手兮,飞针走线志难酬兮,抽尽心丝容颜老兮,为人作嫁几时休兮……”从此,玉梅绣铺名气大振,至宋、元、明清都一直兴隆红火。

绣品特色

叶脉绣独树一帜,具有三峡文化特色

记者从万州区非遗传承中心了解到,三峡刺绣主要特点是:结构完整,构图稳重,针法独特,图文并茂,色彩逼真,主题鲜明。三峡刺绣工具简单,即:一个绷架,一把绣剪和一根小针。选用材料为蚕丝布料、黄桷叶、玉兰叶、银杏叶和上等蚕丝线。

三峡刺绣工序主要有:选稿、选线、确定布料、上绷布、确定针法、确定针位、开针、封针、下绷架、装裱、包装。主要针法有:滚针、直针、虚针、扎针、参针、接针、插针、打籽针、烟花针、冰凌针、枪鳞针、歪针、套针、并针、顺针、井针、乱针等二十几种。主要作品有《三峡红叶》《三峡纤夫》《八骏图》《百骏图》《喜顺图》《报春图》《五福图》《咏鹰图》《人体艺术图》《石琴响雪图》《清明上河图》《芭蕉仕女图》等。

值得一提的是,三峡刺绣作品丰富,不但有常见的蚕丝布料绣,还有独树一帜的叶脉绣,具有浓厚的三峡文化特色。叶脉绣即采用植物叶片进行刺绣,该工艺要求极高,难度极大。这种刺绣形式是“蜀绣”长河中没有的。它是三峡刺绣中的精华部分。具体操作是:将植物叶(黄桷叶、玉兰叶、银杏叶等)脱青,压平,刺绣时,将叶脉固定在专门的架子上,然后将架子的一半搁置桌沿,取重物镇住,另一半露在桌沿之外,绣娘一手掌叶,一手飞针,待外露桌沿的一半绣完再予以调换刺绣,全部绣完后,再行装框。

叶脉绣与传统的蚕丝绣相比较,绣路相对较窄,因为它受到面积与材质的影响。尺寸规格较大的,针脚密度重复较多,叶脉绣就望而却步了。叶脉绣作品多为冷色,精度极高,品味极高,小巧玲珑,栩栩如生,若不认真细品,很难看出此绣品是在树叶上完成的。

传承现状

乡镇建刺绣基地 传承中助推妇女就业

三峡刺绣的代表性传承人石勤从小受外婆挑花绣的影响,喜欢上了刺绣。在晚清时,她外婆家还在兴隆街(后来的三马路)开了一家绣坊。名曰:“蜀绣丝铺”。所绣的绣品特别精细、典雅、漂亮,生意也很不错。到抗战时期,又将丝铺更名为“三峡刺绣”,之后,石勤爱上了刺绣,妈妈便手把手地传授。

到石勤13岁那年,她已练就了一手好技艺,并且后来又三次拜“苏绣”传人姚惠芬、姚惠琴为师,从而将苏绣与蜀绣的针法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三峡地区独有的刺绣风格。为了把这门传统手艺传承下去,2008年,石勤办起了“响雪绣坊”。

为了扩大三峡刺绣的传承范围,近年来,石勤在万州的部分镇乡街道建了一些刺绣基地,她认为这种方式既带动了农村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同时又把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好的保护传承下来。

“记得在2008年,万州区妇联女性人才职业学校邀请我作为蜀绣专业指导老师,在万州沿江的十一个乡镇街道社区为800多名城乡妇女传授刺绣技艺.。除了给城乡下岗移民和留守妇女传授刺绣技艺,还面向社会给低收入人群和残障人士免费传授蜀绣技艺。”石勤告诉记者,通过培训,那些妇女们都初步掌握了部分刺绣常用针法并能绣出简单作品,这样她们自己也掌握了一门可以增加收入的传统手艺。

此外,石勤还曾经在区妇联的协助下,住进了燕山乡,并建立刺绣基地,把乡里愿意学刺绣的妇女召集起来,进行了公益性的刺绣传承工作。在免费培训中,石勤从刺绣的起源、流派、针法、选线、定色、选稿、制版等教起。但是,由于刺绣在学习之初是非常单调乏味的,每天在布上练习的都是简单的针法而没有一个完整的作品,光针法就有好几十种,一些绣娘很容易失去信心难以坚持下去。再加上部分农村妇女年龄偏大,文化较低,对真正的艺术基本没有什么概念,要在短时间内接受和理解是有一定困难。

为了克服这个困难,为了提高绣娘的兴趣和积极性,石勤便主动拿钱把她们那不叫绣品的绣品买下来,同时也通过朋友和同学帮忙找订单,这样有了订单参与刺绣的妇女就看到了有效的经济收入,让她们对未来生活也有了希望。

未来打算

开展更多公益培训 把三峡刺绣薪火相传

“我如今已经退休了,现在有了更多时间来传承三峡刺绣,打算开展更多的公益培训活动,让这门传统手艺在万州焕发新活力。”今年55岁的石勤告诉记者,在今年春节期间,她在中天广场附近开展了一个小型的刺绣培训公益活动,培训对象主要是中小学生。她想这样不仅可以在假期中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丰富孩子寒假生活,还能让孩子从小了解自己家乡的传统手艺,让三峡刺绣的种子在孩子心中萌芽。

据石勤介绍,如今她又将三峡刺绣这项非遗项目引进了万州区国本中学,让学生们从小就学习传承祖国的传统文化。此外,通过她多年坚持不懈的培训,很多女性朋友都在从事刺绣艺术,她的弟子遍及整个渝东地区。

“我希望在传承和发扬光大这一民间艺术的同时,也让更多的姐妹拥有了自立的本领。”石勤说,经过多年的努力,她培训的绣娘增加了收入,自己也获得了成功。她绣出作品近1000件,远销英、法、德、日、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等地。

记者 向韬 通讯员 何真宗 文/图

延伸阅读:
  1. 三峡刺绣:一针一线传承三峡文化记忆 03月01日
  2. 三峡刺绣:一针一线传承三峡文化记忆 02月21日
  3. 大周镇为辖区妇女培训刺绣实用技术 01月02日
  4. 大周镇开展刺绣实用技术培训为辖区妇女增收 12月29日

万州最新资讯,尽在精品万州。

Copyright © 2012-2018 精品万州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