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7 13:32:18 来源:三峡都市报
鞋厂负责人成平(左二)在工作中。
在万州一个边远山区,海拔高且为万州及周边人“追逐”的纳凉胜地——恒合土家族乡,有这样一家鞋厂,厂区不大,但有40多位来自周边村的农民工在这里务工,每位工人每月的收入在3500-4000元左右。
“在这个小场镇上,这家鞋厂,可以说托起了周边40多家农户增收致富的希望!”熟悉鞋厂负责人成平的居民都这样夸赞道。
小镇上——
需要一家实体生产企业
成平是本地人,也是万州区恒合土家族乡箱子村4组的村民。他所在的乡,是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这几年,靠政府打造乡村旅游,建农宿、办农家乐、打造乡村观光旅游胜地……乡场上的居民和一些农家纷纷吃上了“旅游饭”。
而成平的返乡创业,则让小镇有了机杼声的生机。这位从恒合土家族乡箱子村那座大山走出的朴实汉子,曾经在广东省的一家鞋厂打工10年,也曾经返乡开过货车、干过物流货物运输。
2021年10月,在广东开鞋厂的哥哥成平高告诉他:“我这里有一些订单,你何不在老家建一个鞋厂?”哥哥为他算了一笔创业账,让他心花怒放。这时,恒合土家族乡政府出台有相关措施,激励当地返乡人员,号召他们积极投身家乡,创业兴业。
时遇+机遇,让成平很快就在场镇上一栋居民区楼底找到了建厂的地方。
当年12月开工时,成平就召集到了48名工人,这些工人也多数是曾经在外地鞋厂工作过,做过相应工种的熟练工。
厂房里——
40多名工人忙而有序
成平的鞋厂让当地村民找到了家门口进厂上班、拿月工资的幸福感。
“我在这里上班一年多,离家不远,很不错。”凤安村村民38岁的阳雨晴说,她2021年12月建厂时就来到了这里。她之前在广东的鞋厂打过工,对电脑罗拉车可以说是“轻车熟路”。“家里有两个小孩读书,需要回来照顾他们!”在本地上班后,回家也近,早晚照顾孩子也方便,“两不误”的机会让她成为了厂里的针车熟手,每月还可以拿到4000元左右的工资。
与阳雨晴有相似情况的还有当地凤安村50多岁的村民覃良英,她曾经在外地鞋厂打工。“年龄大了,在外面打工也有些不方便!现在好了,在家里都能找到同样的厂上班。”覃良英也是从一建厂就来到这里当上针车熟手,“白天按时工作,每月就能拿到4000多元。”她说。
其实,在厂里上班的农民工,都有着相似的外出打工经历。如今,能在“两不误”的家门口就业,让他们忙而快乐,整个厂区也显得那样有序、有生机活力。
新期望——
纾困解惑“更上一楼”
2022年8月,成平的鞋厂成为了万州区的“就业帮扶车间”,得到了一次性政策补助帮助。为了更好地帮助成平创业,4月底的一天,万州区就业和人才中心创业服务相关人员来到了成平的厂房,对他进行创业服务和指导。
其实,在成平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相同的帮助也时时有。去年疫情期间,物流受阻、订单积压、资金回笼较慢,制鞋厂复工复产受到了不小的挑战。周转资金紧缺、农民工工资按时发放难等问题,一度困扰着他。为了帮助成平渡过难关,政府部门与银行部门一道,第一时间为成平提供了30万元信贷,注入了强劲的“金融活水”后,也确保了40余名农民工工资及时到位。
“现在正常生产经营了,有没有考虑扩大生产规模?”在创业指导服务期间,万州区就业和人才中心创业服务相关人员在提供了一系列政策信息外,还为其分析市场、用工情况,并促成其扩大规模发展。“下一步,我想去离这里3公里处的箱子坪,那里有200多平方米的房屋,可以考虑60多人用工规模的建厂发展。”成平称,有政府部门的帮助和鼓励,有政策作后盾,他有信心进一步提升创业计划,走好下一步的创业路。
记者 丁靳
通讯员 冯健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