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9 9:38:21 来源:三峡传媒网
小区绿化长廊开满鲜花。
为市民义诊。
蔬菜店进社区。
休闲的市民。(资料图)
孩子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老年人从养老到享老,社会救助体系从“困难兜底”到“幸福供养”……在万州一件件民生实事看得见摸得着,一个个惠及百姓的好消息接连不断。一直以来,万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用心用情惠民生、纾民困、解民忧,绘就城市发展的温暖底色。
数说
同步推进实施学校建设项目26个,增加义务教育学位2580个。
各中小学推行“一学校一方案、一项目一特色、一学生一课表”课后服务机制,累计设立学生社团近2900个。
2012-2021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稳步增加,每年均超额目标任务,累计新增就业42.15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2.14亿元,带动就业10万余人;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1.51万人,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圆满收官;失业率长期稳定在较低水平,2012-2021年末,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明显低于4.5%的控制目标;2019-2021年末,全区城镇调查失业率均低于5.5%的控制目标。
教 育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万州积极推进名园集团化办学,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落实“双减”,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推进基本均衡发展向优质均衡发展转变,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哇!我抽到了,这周轮到我当校长助理!”五年级五班杨浩宇同学看着手中的卡片,难掩内心的激动,高兴地跳了起来。这是近日万州区福建小学开展“双减”大礼包活动的一幕。
每周一的早会,福建小学都会邀请各年级学生代表依次上台,抽取个性化的“双减”大礼包,打开卡片,上面写着:祝贺你获得了一次免写作业的机会、当一天校长助理、当班级小老师一次……每个上台的孩子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采用‘花式’奖励的方式,每周实施一次,‘双减’大礼包很受学生和家长欢迎。”校长陈明说,学校以此引导学生及家长除了关注自身学业成绩外,更应注重个人健全人格的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组织策划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发展。
“双减”大礼包在学生中受欢迎,正是万州教育认真落实“双减”政策的一个缩影。
高梁小学开设了健身美体、书画艺术、音乐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6个大组共36门艺术课程;鸡公岭小学开设了国际象棋、计算机编程、陶艺、茶艺等40多门科技文体课程……自“双减”政策出台后,按照区教委工作部署,区教师进修学院引导各中小学推行“一学校一方案、一项目一特色、一学生一课表”课后服务机制,累计设立学生社团近2900个,并与区青少年宫、三峡曲艺团、三峡移民纪念馆等单位合作开设三峡盘子、川东竹琴、金钱板、版画等近60项特色课程,形成学生人人有项目、个个有发展、校校有特色的局面。
据悉,在重庆市“双减”及“五项管理”专项监测中,万州区作业减量提质、校外培训减负和课后服务“三措”联动得到充分肯定,课后延时服务开展率、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自我评价、学生阅读效能感、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控力、同伴关系和学校归宿感、家长对学校的整体满意度、家长对“双减”政策认可度均位列重庆市前列。
如今,万州教育布局的优化配置正在让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上好学”获得全面发展,让家庭满意、社会满意,也让万州教育不断传承历史,焕发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一老一小
让老百姓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育”
走进双河口街道螺蛳包社区养老服务站,装修温馨,站内设施设备齐全,老人们不仅可以在这里进行看书、看报、下象棋、排练节目、玩乐器等休闲娱乐活动,还可以享受康复理疗、健康指导、心理咨询等健康服务。“我每天都会来这里耍一个多小时,这里环境好,老年朋友也多,大家在一起很开心。”正在看书的居民任开福说道。
除了社区养老服务站,螺蛳包社区还以社区微型消防站为中心,依靠完善的网格化机制和“红丝带”志愿服务队,以站包社区、以网格包网格、以楼长包楼栋,建立安全隐患排查及社区防火和紧急救援网络,对辖区独居、空巢、失能(含失智)、重残、计划生育特殊老年人家庭进行日常巡逻与入户排查,保障老年人安全。此前,一位独居的老人因心脏不舒服,在阳台上挥舞红丝带,巡逻的志愿者发现后,将其送到医院救治。
“我们成立了老年协会,主要是帮助老年人维护合法权益、组织开展活动、调解家庭矛盾等,让老年人安享晚年。”螺蛳包社区老年协会会长谭祥文介绍,近年来社区还通过打造安全舒适居住环境、优化完善便捷的出行设施、提供便利的社区服务、提升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感、营造浓厚的尊老敬老氛围等方式,让老年人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为了让城市更有温度,提高群众的幸福感,万州同时把目光集中到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上。
今年3月,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托育中心开始试营业,今年秋季正式招生。
“托育中心招收0-3岁的婴幼儿,共有50个学位。孩子在托育中心,除了日常的照料、看护、膳食、保育等服务以外,还有语言、感统、认知、社交、情感等课程。”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托育中心园长张抒影介绍,不仅帮助职场爸妈们解决了育儿难、无人看护等问题,还有专业的婴幼儿照护团队全方位保障孩子的安全和健康成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万州将“一老一小”工作抓在手上、放在心上、落在行动上,多措并举,加速补齐“一老一小”服务能力短板。去年,为5.6万老年人发放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资金近1.1亿元;双河口街道螺蛳包社区获评“2021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通过探索建立“1+5”婴幼儿托育服务体系,2家获评市级示范性托育机构,托位供给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让万州百姓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育”。
就 业
全力以赴稳就业保就业 夯实民生之本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我区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始终将“稳就业”和“保居民就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坚持抓党建带全局、强担当促落实,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困难群体就业帮扶有力。全面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以“六进六送”活动为纽带,以“三个一机制”为抓手,加大就业扶持政策落实力度。支持困难劳动力转移就业,通过扶贫车间就地吸纳、组织劳务输出等举措,优先帮扶困难劳动力“应转尽转”,出台政策对培训期间的失业人员发放生活费补贴、对困难失业人员发放一次性临时生活补贴,兜牢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底线,全力推动困难群体就业稳定。
高校毕业生就业平稳。我区成立高校毕业生就业专项工作组,开展搞好一次政策宣传、提供一批就业岗位等“七个一”活动,落实专场招聘、定制服务等“十大举措”,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定制服务计划,开展“一对一”精准帮扶。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保持稳定。2015年以来,随着全国上下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促进农村劳动力尤其是脱贫群众稳岗就业。充分发挥农村劳务经纪人和致富带头人作用,提升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积极打造巴渝大嫂、万州烤鱼、恒合民宿等品牌,1家企业和5名个人入选重庆市家政“十佳百优”。我区被评为2020年全国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1人被表彰为全国优秀农民工。
坚持多措并举,创业带动效应更加显著。2017年以来,我区已成功举办5届“渝创渝新·创响万州”创新创业大赛,并成为我区的品牌赛事。搭建创业平台,坚持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培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创业孵化平台优势,着力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累计创建3个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和4个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同时,抓好创业扶持,积极开展创业服务“进山村、进社区、进企业”活动,广泛宣传创业政策,简化优化申报程序,严把审核审批关口,全面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发放金额连续多年排名全市第一。
救 助
持续提升社会救助能力 织牢民生“保障网”
家住红光景苑的彭先生与妻子离异,自己又患有疾病,一家人仅靠父母种菜维持生活。2020年疫情期间,没有收入来源的一家人生活捉襟见肘。
得知消息后,太白街道红光社区工作人员上门了解情况,原来他们一家的低保在老家一直没有申请下来。经社区商议并上报街道,对彭先生一家评估后,认定其符合低保条件,一家人的基本生活这才有了着落。
这只是我区持续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一个缩影。记者从区民政局了解到,近年来,万州进一步织密织牢兜底保障网,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巩固拓展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推进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有效保障和改善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增强了他们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具体来讲,持续抓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政策落实,确保过渡期内全区兜底保障政策总体稳定。密切关注脱贫人口中的“重点群体”,对脱贫人口中失能或半失能、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依规纳入社会救助范围,确保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适度扩大政策覆盖范围,特困救助供养覆盖的未成年人年龄从16周岁延长至18周岁。严格落实“单人保”“渐退制度”“刚性支出扣减”等政策,对低收入人口实施“单人保”,为符合条件的困难人口实行渐退,让兜底保障政策覆盖更多困难群众。
社会救助标准犹如刻度尺,通过不断抬高保障底线“刻度”,提升民生“温度”。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救助标准也逐年提升,目前,城市低保、农村低保标准分别达到717元、581元,特困人员基本供养标准达到932元,惠及全区近5万名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
同时,我区还积极跟进急难临时救助,强化对因疫因灾因意外等造成基本生活困难家庭的临时救助,取消临时救助户籍地申请限制,落实“分级审批”“先行救助”等政策措施,使救助可及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增强。
我的这十年
“社会救助‘兜起’全家生活的希望”
“一晃十年了,我们全家的主要生活来源就是低保金,真不敢想,要是没得这些救助,我们的日子要过成啥子样子!”说起救助的事儿,家住牌楼街道的朱某顿生感慨。
此前,朱某的妻子因患有精神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朱某只能到处打零工,家庭收入微薄,不能维持基本生活和妻子药物治疗费。经街道核查后,于2012年7月纳入低保。
前几年,经检查,朱某也患上了精神疾病;他唯一的儿子在十六七岁正值青春年华的美好时光,突发癫痫。这让本就拮据的家庭遭受了双重打击。得知情况后,社区、民政等工作人员积极走访、核查,认定朱某及其儿子符合低保条件。
生活给了这个普通又平凡的家庭重重的几拳头,日子似乎跌入谷底。好在及时到位的社会救助如阳光一般,照进一家子的生活,既温暖又有力。
“靠着每个月的低保金,一家人的基本生活能维持,按时吃药,定期做检查,病情控制得比较好,家里人也很欣慰。”朱某说,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现在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有盼头。
据牌楼街道石峰社区工作人员介绍,得益于新修订的《特困人员认定办法》的实施,2020年9月,朱某一家三口由低保户转为特困供养人员,现在一个人一个月能拿到932元,不仅如此,看病、就医还能享受医疗救助政策的实惠。
十年间,逢年过节,社区、民政的工作人员都会到朱某家中,了解近期生活情况、身体健康状况等,送上爱心物资和节日的问候。平日里,社区工作人员也会时不时地到朱某家里进行走访,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
一句问候,一份暖心礼物……背后是满满的牵挂,是社会救助永续传承的温暖力量。
多年来,社会救助成为一个又一个困难家庭的坚实后盾。这些年,得益于社会救助的不断提质增效,朱某一家子的生活、就医有了底气,社会救助“兜起”了他们全家生活的希望。
短评
学有所教、老有所乐、业有所就……翻阅过去十年万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答卷”,亮点频现,广大群众也切实感受到民生温度。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继续怀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信心和决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记者 吴雅娇 辛晨 丁靳 陈敏/文 骆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