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6 10:36:14 来源:三峡都市报
学生展示扎染作品。
学生做手工。
学生上扎染艺术课。
记者 丁靳 文/图
特色武术课程。
现如今从农村到城市,万州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在集合校园资源,挖掘校园文化,开发校本课程,可谓“百花齐放”:乡村特色的“雅美”教材,城市特点的“和雅”课程,社团活动、美术和少儿围棋、营地、版画、川东竹琴、扎染、篮球课程等,让孩子们在校园里,可以吮吸到“课后读本”的独特芬芳。
清泉中学: 将传统扎染艺术与“双减”政策相结合
扎染艺术,是万州清泉中学校本课程的一个学习项目,在学校开展以来,深受学生们喜爱。
近日上午,八年级3班的文静同学在上完扎染艺术课后,很是兴奋。“周五我们上了一堂扎染课。说实话,这个扎染我很少听说也很少看见,但在课堂上看了视频介绍后,也觉得蛮新颖蛮神奇的!”她说,上了这堂课以后,就有了一个责任的驱使,让我们把这门民间传统艺术传承下去。
“为了不断丰富课后延伸服务,自去年‘双减’政策落地后,学校就积极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将传统扎染艺术与‘双减’政策相结合。”万州清泉中学相关负责人称,扎染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工艺美术种类,是中国民族文化几千年来积淀的艺术结晶,有着其他工艺无法达到和代替的特殊效果之美。传统的手工扎染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双重功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且制作工艺简便、有趣。扎染艺术课程开展以来,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让学生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
福建小学: 让每一位“福娃”成为和雅少年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校加强了校本课程的建设。”万州区福建小学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课程建设积极倡导“五个融合”,即:课程研发与学校的重大活动融合;课程研发与学校的日常工作融合;课程研发与教师队伍建设融合;课程研发与教师校本培训融合;课程研发与学校文化建设融合。
该校课程目标是打造具有“宽雅的胸怀、儒雅的教育知能、温雅的教学方法”的教师队伍;建设“和雅温馨、清雅有序、幽雅精致”的校园环境,影响儿童成为具有“举止文雅、内涵博雅、气质贤雅、品德敦雅、学识慧雅”的学生群体,让每一位福小学子成为“和而不同”的和雅少年。
该校“和雅”课程建设,是依托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从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综合性课程入手,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系统对接,细化课程设计。
余家小学: 蕴涵乡村智慧 彰显雅美特色
“双减”政策让不少学校明白了教育不只注重办学质量,更要注重学生潜在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
作为农村学校的万州区余家中心小学,就是其中之一。“近来我们高度重视乡村特色学校的打造,匠心打造‘雅美’校园,阵地凸显以美育美;细心挖掘‘雅美’教材,学科渗透以美启智;用心设计‘雅美’项目,手工彰显以美创新。”学校负责人说。
万州区余家中心小学以少年宫为平台,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艺术社团或艺术活动小组。少年宫开设了手工“DIY”、民族器乐、校园体操、国球等15个项目。其中手工“DIY”项目大放异彩,手工“DIY”依托创意贴画、花样年华、匠心独拼、童心水墨四个手工室工作坊。比如“匠心独拼”工作坊,学生用树皮还原真实的树干,鸡毛还原猫头鹰的羽毛,瓶盖成了猫头鹰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用鸡蛋壳制作成它的爪子……一只栩栩如生的猫头鹰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制作出元素丰富、异彩纷呈的匠心作品。以达到变废为宝效果,把雅美校园的绿色环保理念植入每个孩子的心中。
万州区教师进修学院: 推进课程建设高水平发展
“目前,学校普遍对校本课程的建设较为重视,积极性较高,并能与学校文化、特色项目或特色学科等有机结合。”万州区教师进修学院负责人说,据了解,高中学校的校本课程主要以选修课程建设和生涯规划课程为主。如万中的高中物理课程基地、万二中的高中历史课程基地和“3395”德育课程等。幼儿园因没有明确的国家课程,因而重在园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其中幼师幼儿园“社会体验课程”体系清晰,课程纲要明确,实施较好;复兴幼儿园《幼儿习惯三字歌100首》园本课程系本园教师自创自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极大的推广使用价值。其他学校校本课程也可圈可点,如红光小学、电报路小学钟鼓楼校区、中加小学的社团活动课程等,都颇具代表性,极具进一步开发、完善和区域推广应用价值。
该负责人说,课程是学校提供给学生的最好产品,有什么样的课程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就反映出学校拥有什么样的文化和教育立场。一所学校要实现优质、特色发展,必须立足学生、立足学生需求做好课程建设。在区级层面,组建区级课程建设核心专家团队,赋予区级名师工作室课程建设和指导职责,统筹规划和具体指导学校的课程建设实施。开展针对学校校长、管理者及学科教师的课程领导能力、课程规划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的专项培训,转变课程观念,增强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建设综合能力。适时召开全区课程建设现场推进会,优质课程展示,优秀经验分享,彰显课程力量。评选一批课程建设基地(示范)学校,建成一批区级精品课程并推广使用。社团活动课程的实施与“四点半”课堂相结合。筹集课程建设专项资金,并将学校课程建设纳入质量考核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