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帖

十指春风“绣”出乡村好“钱景”龙驹镇上百名农村妇女将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

2021-10-19 10:11:35 来源:三峡传媒网

“绣娘”在飞针走线(资料图)。

 

三峡传媒网讯(记者 黄玉保 文/图)拈一根轻巧的绣花针,让光阴在丝线上行走,上百名绣娘,百余双灵巧的手,绣出花鸟虫鱼、绣出春夏秋冬、绣出三峡的美丽风光。没错,你看到的都是“针”功夫,这是龙驹镇“三峡绣”车间“绣娘”以布为纸、以针作笔、以线代墨,十指春风绣出的不仅是色彩斑斓的锦绣图卷,更是展示着新时代的幸福美好生活。


一根针、一条线、一双手、一群人,指尖技艺是如何变身“指尖经济”、助力上百名农村妇女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绣”出乡村振兴好“钱景”的?请随记者一探究竟。


一次不经意的“邂逅”


1999年,当时26岁的史磊响应国家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号召,与丈夫一起带着2岁的孩子从黑龙江齐齐哈尔来到万州,在当地开办了建材企业。


“挑、转、入、起,针法十分独特。”一次偶然的机会,史磊发现,万州的一些农村妇女会绣鞋垫,祖辈相传的贴花绣、挑花绣等最为常见,不仅针法巧妙,而且花草鱼鸟各种图案大气粗犷,栩栩如生,让人眼前一亮,爱不释手。可是经过了解后史磊才知道,由于产品单一,这种传统刺绣的市场接纳度很低,一双鞋垫仅卖十几块钱,不少掌握刺绣技艺的“绣娘”因缺少收入渐渐散了,年轻人更不愿拿起绣花针,刺绣市场也因此变得萧条。


有一次,家中的保姆送了一双精美的绣花鞋垫给史磊,她将这双鞋垫作为礼物带回老家,并对家人撒了一个“美丽的谎言”,称是花了一百多块钱在市场上买的。没想到,回到万州后,家人打电话让她下次回家时多买一些类似的鞋垫,很多亲戚朋友都想要。


“价格不便宜,还挺受欢迎!”挂了电话,沉思良久,史磊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商机:如果将这些老手艺人召集起来,培训刺绣工人,既能抢救陷入困境的三峡传统民间刺绣技艺,又能赚钱,一举多得。


正是这次与绣花鞋垫不经意的“邂逅”,催生了中国刺绣业界一个“新门派”——“三峡绣”。


一场与文化的“联姻”


说干就干,2005年,史磊与朋友合伙,筹资60万元创办了刺绣手工艺品公司。让她没想到的是,因为缺少经验,加上产品与市场需求脱节、销售渠道不畅,公司经营举步维艰,当合伙的朋友萌生退意时,史磊没有放弃,在重庆三峡学院有关文化专家的支持下,“夔门雄姿”“西山钟楼”“青龙瀑布”等三峡生态人文符号被转化为刺绣设计。有了文化的“加持”,史磊的信心更足了,她重新注入上百万元资金,用于员工培训、市场培育,并多次深入苏绣、蜀绣、粤绣、湘绣四大名绣产地考察取经,在吸收其工艺精髓的基础上,结合三峡地区刺绣特点和技法,创造性提出打造“三峡绣”这一独具特色的手工刺绣工艺,经过改良,融入多种技法的“三峡绣”在市场上受到追捧,一步步打开了销路,产品供不应求。


绣出乡村好“钱景”


“真的是梦想成真,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近日,龙驹镇“三峡绣”车间内,“绣娘”黄超霞一边飞针走线,一边谈论着生活的变化。


记得第一次镇村干部上门动员黄超霞到“三峡绣”车间学习刺绣时,她搓着双手,面露难色地说:“我一个人带两个孩子,大的上中学,小的要照顾,离家远了不得行,何况我一天到晚干农活,粗手大脚的,绣花这种细门活怕是学不会哟。”


“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为打消黄超霞的顾虑,史磊一再给她加油打气,并让师傅“点对点”对她进行辅导。


“没想到我也能找到这么体面的工作,不仅能挣钱,还能照顾小孩。”黄超霞说,当第一次拿到2000多块钱的工资时,她尝到了“梦想”的滋味。


据了解,2018年,在区委统战部、区就业局等部门的帮助下,龙驹镇引进“三峡绣”并在文化站内建立了手工车间,招收的学员全部是农村留守和残疾妇女,黄超霞就是第一批学员中的一员。


一晃三年时间过去了,一批又一批学员学成“毕业”,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在家门口享受幸福生活的梦想,车间的固定员工也从最初的几十人增加到如今的105人,其中残疾人占了将近四分之一,人均年纯收入超过2万元,指尖技艺不仅变成了“指尖经济”,更“绣”出了乡村振兴好“钱景”。 

   


延伸阅读:
  1. 2021年10月19日
    十指春风“绣”出乡村好“钱景”龙驹镇上百名农村妇
  2. 2021年10月10日
    新闻特写:龙驹镇梧桐村“90后”新支书 村民心中
  3. 2021年09月26日
    系列报道《梧桐山飞出“金凤凰”》之三 龙驹镇:芦
  4. 2021年09月25日
    系列报道【梧桐山飞出“金凤凰”】龙驹镇:强化芦花
我来说两句...

万州最新资讯,尽在精品万州。

Copyright © 2012-2019 精品万州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