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8-27 10:02:02 来源:三峡传媒网
百安坝街道,党员入户宣传防疫措施。 记者 冉孟军 摄
8月23日,太白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冠疫苗流动接种服务队来到孙家书房社区,为社区老人接种新冠疫苗。 记者 骆勇 摄
党员志愿者送新冠疫苗到钟鼓楼街道丰收社区。 记者 冉孟军 摄
编者按
近期,全球疫情持续扩散蔓延,国内一些地方相继发生多起德尔塔变异毒株输入性疫情,疫情防控形势复杂严峻。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区委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紧急作出安排部署。8月5日,区委组织部下发通知,动员各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快速行动、带头示范、主动履职,当好疫情防控“守门员”“宣传员”“战斗员”。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勇挑重担、迎难而上,52个镇乡街道党员干部坚守岗位、扛责上肩,197个社区、413个村(社区)广泛发动、全面动员,179个区级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认真履职,2000余名机关党员干部下沉疫情防控一线,精准开展疫情防控和疫苗接种宣传等工作,助力全区筑牢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持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
A 社区“吹哨” 党员“报到”
“你好,请问你家近期有从市外或者江津、奉节返回的人员吗?”“近期请尽量减少出门,少去人多的地方,出门一定要戴好口罩。”“进门请扫码。”……在万州大大小小的社区、小区,随处都可以听到这些声音,随处可见他们的身影,他们有的身着红马甲,有的佩戴红袖章,党徽在胸前闪耀。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员。
2万步
在牌楼街道万安社区,谭安平天天都要“远足”,打开他的朋友圈运动排行榜,常常以碾压的势头雄踞榜首。
谭安平是区农委农技站的一名党员,本来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日常锻炼量也在逐步减少。但近段时间以来,他的锻炼量“蹭蹭”往上涨。
万安社区常住人口2万余人,人员流动多,老旧房屋200余栋,管理难度大。自8月6日到社区报到后,每天,谭安平都需要入户开展疫情防控、疫苗接种宣传,对居民信息进行一一核查。
“这边大多是老旧小区,一户一户去敲门。遇到少数人不理解,不好沟通,甚至是不开门,这就需要我们耐心去解释,跑一趟不行,就跑两趟、三趟,总之一户也不能落下。”早上8点上班,晚上8点下班,除了回家吃两顿饭,回居委会接两壶水,谭安平全天都在社区巡查,登记和询问相关情况,向沿街商铺人员宣传防疫要点,“每天下来,2万多步,很正常。光是爬楼,都要爬十几栋。”
上阵“母女兵”
“妈,今天任务是什么?”天刚刚亮,家住龙都街道大塘边社区的胡小艳母女又要“上岗”了。女儿骆秋汛刚刚从睡梦中醒来,不想起身,向母亲撒娇道。但是一下楼走到社区居委会门口,原本还有些倦容的姑娘很快振作起来,精神抖擞地投入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中。
胡小艳是电报路小学的一名教师,有着20年党龄。19岁的女儿骆秋汛正在读大二,是一名预备党员。今年夏天,母女俩原本约好的暑期旅行,因为疫情取消了。看到社区招募志愿者,母女俩第一时间一起报了名。
在社区,胡小艳主要负责来万返万人员登记工作和疫苗接种情况摸排,“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有没有经过中高风险地区,打没打疫苗,打了几针。没打是因为什么原因,这些都要问清楚。”胡小艳挨家挨户上门排查,一天下来常常嗓子疼,有时小腿还会出现水肿,“一点都不比上课轻松啊。”
女儿虽也在社区,但一天里母女俩闲聊不上几句,因为她负责协助社区每天的数据录入,须集中精力。骆秋汛说,录入表格很有讲究,数据要实时更新,一个数字都不能错,碰上不清楚的还要去电询问,“半天下来,眼睛有些酸疼。”
原本可以在家吃着零食、吹着空调的暑假,突然变得忙碌,胡小艳一开始担心女儿能否坚持。但有一次,她看到女儿跟着社区工作人员从外面回来,脸晒得通红,口罩一拉下来,里面全是汗水。“即使这样,她也没喊着回家,反而问了我一句,妈妈累不累。那时候,我明白。我的女儿长大了。”胡小艳说。
自制“问卷调查表”
最近,在南山绿庭小区,程荣自制的“问卷调查表”,在小区业主群里流传。
“我们小区年轻人居多,所以我就自己用微信小程序做了这个表,在原来社区调查表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些项目,发到群里,让大家先填,方便我们掌握一个初步的情况。”程荣是区政协委员联络委的一名党员。在她看来,防疫事务千头万绪,怎样做到快速高效,又万无一失,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是关键。
“小区那么大,一栋楼就三十多层,你可能挨家挨户去敲门,只有几家人在家。电话联系,有的人看到陌生电话接都不接。有些居民也向我反映,一天内接到不同的人给他打电话询问情况。”报到第一天,程荣就得出经验,她主动找到社区干部,建议把所有志愿者组织起来,将小区三十余栋楼进行精确划分,一个党员、一个楼栋长为一组,认领各自“任务”,限时完成。
明确任务、打电话、组织无职党员等人员……程荣的到来,让南山绿庭小区的防疫工作变得高效、有序,短短24小时,她所负责的第28栋127户住户的信息全部得到核实。她敢想敢干、务实担当的作风也得到了社区干部群众的一致认可。
B 筑牢“空中防线”
8月20日,骄阳似火,万州机场停机坪上,飞机发动机产生的巨大轰鸣声与飞机出风口排出的高温气体,让整个机坪颇有烘炉之感。
与天气一样“火热”的,还有万州机场公司107名党员守护“空中门户”的身影。他们中有的是刚入职的大学毕业生,有的家中还有嗷嗷待哺的孩子。面对疫情和高温的双重考验,他们高效完成航班保障、入库消杀、园区防疫等各项任务,用行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每天早上7点,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香甜的睡梦中时,机场公司特种车队“90后”党员谢勇已经戴好口罩、手套,装上一次性垃圾袋和消毒喷雾器,行驶在运输垃圾的路上。按照公司规定,对医疗废弃物、航空垃圾和生活垃圾必须严格“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因此,谢勇每天除了对接触航班的车辆、传送带等进行消毒、清洁外,还要对周边居民及过往旅客进行宣传引导。“除了做好自身防护,也要争取大家的理解、配合,这样效率会更高。”谢勇说。
医务室协调员、党员车生国已经连续20天值守机场,没有回家了。近段时间,他总是提前半小时到岗,组织疫情防控组全体成员开早会,传达国内疫情信息,根据机场实际情况制作工作流程和明白卡,组织重点保障人员进行一周两次的核酸检测,把不同岗位的人员每天需要做什么安排得井井有条。有了2020年战“疫”的经验,车生国显得自信又从容。“今年夏天原本计划带小孩回甘肃老家看看他爷爷,又泡汤了。”对于家人,车生国坦言亏欠太多,但疫情就是命令,自己是一名党员应该坚守一线。
魏春花负责机场安检工作,直接与旅客接触,一天在岗10多个小时,无暇照顾年幼的两个孩子。可今年和往年不一样,9岁的大女儿在电话视频里并没有嚷嚷着让她回家陪她,而是告诉她:“要保护好自己,注意安全。”孩子的懂事,让魏春花感到欣慰。“我是一名母亲,更是一名党员,这个时候更应该站出来,为回家的旅客保驾护航。”
在身边共产党员的感召下,入党积极分子温惠兰也时刻用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作为机场现场处置组的一名成员,她负责对到达旅客(包括间接入境人员)进行体温及行程码筛查、信息核录等,对中高风险区来万人员进行转送。由于长时间穿着密不透气的防护服,温惠兰最近身上长满了湿疹,但她没有一丝抱怨,只是一个人悄悄在休息室抹上止痒药膏。
在万州机场公司,还有许多来自不同岗位的人,或许他们之间互相并不熟悉,但每次上岗前,大家都默契地帮对方检查防护装备、相互提醒、加油打气,用自己的热血青春筑牢“空中防线”。
C 送“苗”上门 温暖入心
8月18日,早上6时,看了看还在熟睡的孩子,陈家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李莉莎匆匆走出家门,赶往单位,忙碌的一天开始了。
李莉莎不仅是一名医务人员,也是一名党员。这段时间,为了提高接种效率,她和同事向莉等人组成的党员志愿者小分队主动承担流动接种进小区的重任。
早上7点过,李莉莎从冷链室的恒温冰箱里取出疫苗,准备转运至当天的临时接种点——距离陈家坝卫生院10公里外的向坪社区。“今天又是一场硬仗!118户人,有些老人行动不便,不能到现场,我们要把疫苗送到家里去。”
向坪社区地广,人员居住分散。为了方便群众,李莉莎早在两天前就与社区人员沟通好,设置4个新冠疫苗临时接种点,分布在不同的居民点。
上午9点,日头虽烈,来自四面八方的群众却排起了长队。
消毒、取药、注射、按压……接种台前,李莉莎有条不紊地忙碌着,这样的动作,她每天都要重复上百次。
“要多喝水,24小时不要洗澡”“第二针疫苗记得按时来打”“知情同意书上的电话24小时都有人接,不舒服随时打电话”……每接种完一个,李莉莎都不忘叮嘱几句,遇到“带有情绪”的居民,她总是不厌其烦,用暖心的话语对待,消除他们的恐惧和担忧。
上午10点过,一位70岁的老人在接种完成后,找到李莉莎,希望她能够到家里去给自己的老伴儿接种。这并不在当天的“计划范围内”。“老人腿脚不便,来不了现场了。”李莉莎得知这一情况,果断答应了老人的请求。
由于天气炎热,李莉莎等人戴着口罩、帽子、手套,一通操作,全身已然湿透。“都习惯了,这是我们的工作。而且我是名党员,应当带好头,做好表率。”自参加接种疫苗的任务起,李莉莎的手机一直保持24小时开机,有时凌晨还在睡梦中就接到“任务”,常常顾不上吃饭就火速赶往工作岗位,在高峰大流量接种期间,她和她的同事曾连续数日工作到凌晨,腰酸背痛是常态。
今年1月至8月,陈家坝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完成新冠疫苗共接种6.7万人次,其中流动接种点1.4万人次。
“多亏了这些白衣天使,有他们在,我们心里踏实!”每当从街坊四邻那里听到这样的话语,李莉莎就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疲惫感也随之消散,“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D 不一样的暑假
今年暑假,对于万州江南中学的党员教师们来说,注定是忙碌的。
作为江南中学党委书记、校长,疫情防控的第一责任人,李吉海身先士卒,统筹安排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值守校园40余天。用他的话说,为了确保每个师生如期平安返校,学校正常复学复课,每个人都在全力以赴。
8月23日晚上9点,邓光江办公室的灯光依旧亮着。开学在即,作为学校党委副书记和疫情防控办负责人,邓光江需要把握疫情防控情况,对返万师生信息再次核实,统筹安排第二天工作。“我们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有接近5000人,其中,市外教职员工就占到了一半以上。责任大,任务重啊。”由于特殊校情,邓光江不敢有丝毫马虎。
摸排广大师生在暑期当中的健康情况,是一件非常重要又非常繁琐的工作,德育处主任、党员姜远林主动承担了这项任务。按照“日报告、零报告”要求,他每天都要摸排上千名师生的健康信息,个别农村学生家里没有信号,电话联系不上,姜远林二话不说,拿到学生的家庭住址,开着私车一个一个的上门排查;一些在外务工的学生家长因为工作忙,经常不接电话,姜远林一遍打不通,就反复拨打,直到确定每个学生都安全为止。他白天入户、打电话,晚上也没闲着,汇总数据,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很多时候因为太疲惫,他把所有信息填完后,倒头一秒入睡。
党员教师田源、何天坤冒着高温酷暑、驱车上百公里,深入走马、后山、余家等乡镇的学生家里,进行家访、送教上门,叮嘱自己的学生及学生家长接种疫苗,提高防疫意识和自我防护能。有些学生家里偏远,需要步行,他们顶着如火的骄阳,衣服被汗水打湿了一遍又一遍,从未说过一句累。
59岁的党员教师谢鹏同样过了一个“不一样的暑假”,每天早上6点20分准时出现在学校。“与平时上班没有任何区别。”谢鹏说,自己放不下班里的几个留守学生,受疫情影响,他们无法前往父母在市外的打工地,在万州又没有其他亲人,只能留在学校。这段时间,他就负责照顾留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并协助做好校园疫情防控物资储备和学生疫苗接种宣传工作。
开学在即,万州江南中学,忙碌仍在继续,大家有一个共同心愿——让校园早日响起朗朗的读书声。
记者 张倩 熊思雨 通讯员 谢作文 谢世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