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5-13 10:24:46 三峡都市报
应急队伍演练穿戴应急设备
更多视频新闻请扫码观看
市民现场体验应急设备
工作人员发放宣传单,接受市民咨询。
今年的5月12日是我国第13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主题是“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精神,积极推广防灾减灾科普知识,提高群众的主动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5月12日上午,由万州区减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区应急局、江南新区管委会、陈家坝街道办事处承办的“2021年防灾减灾宣传咨询活动”在江南会展广场拉开帷幕。
本次活动主打互动式体验,活动现场设置了心肺复苏、创伤急救技能教学演示、灭火器正确使用现场体验、应急抢险技能展示、防灾减灾救灾知识有奖问答等,参与者在寓教于乐的体验中牢记防灾减灾知识。
A 现场:
互动式体验 让市民牢记如何防灾减灾
在现场,以“防灾减灾”为主题的有奖知识问答掀起了活动高潮,不少市民踊跃作答,通过问答的形式,进一步强化了现场参与者的灾害防范意识。
当遇到心跳骤停的突发意外时,我们应该如何急救?在实操环节,来自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公共安全科普基地的科普队员们演示了心肺复苏术技能以及事故现场创伤急救的方法。“首先要判断患者是否心跳骤停,这时候要看他有没有呼吸和意识,如果都没有就要马上进行心肺复苏。第一步要把患者放到硬一点的平地上,按压胸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位置。要将左手掌张开、手臂伸直、右手搭上去,用手掌根去按压,手臂要与地面垂直,按压深度是5厘米,每分钟频率是100至120次……”
科普现场不断有市民上前体验学习,科普队员一一进行手把手教学。体验者王女士告诉记者,她觉得生活中更应该多掌握这些急救技能,在危急时刻拯救生命。记者还发现,现场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也正非常认真的学习,她说自己老伴患有冠心病,希望能学会这些方法,万一有突发情况时能救命。
在广场中央的互动体验区,区事故灾害综合应急救援队正在进行应急抢险技能展示,队员们训练有素,展现出专业的工作态度和技能水平,吸引不少市民驻足观看。随后,政安消防的消防员现场讲解和演示了灭火器的正确使用。一名60岁左右的大爷“自告奋勇”,在消防员的指导下进行了实际操作。
“今天我学会了很多防灾减灾知识,特别是掌握了灭火器的使用方法,收获很大。我回去了打算把这些技能告诉我的家人和朋友,大家一起来学习自救互救技能。”这位大爷告诉记者。
据悉,按照国家安委办和应急管理部的安排,5月8日至14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宣传周期间,全区各地各部门还将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防灾减灾宣教活动,进一步向广大群众宣传防灾减灾知识,提高群众应对自然灾害时避险自救能力。
延伸:
B
筑牢安全防线 建立科学高效的灾害防治体系
2021年汛期即将到来。根据气象预测,今年万州总降雨量为1250毫米左右。经对气象资料和地质灾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预测地质灾害发生总量较去年偏重,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为此,全区积极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统筹应急力量,提高自然灾害和事故灾害救援能力,同时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
据了解,为建立健全应急物资保障部门联动和社会参与机制,全区积极采取应急物资实物储备、产能储备、社会储备等多种方式,丰富物资品种和数量;建立灾害高风险的乡镇(街道)、村(社区)储备站点,实现应急物资靠前部署、下沉部署;建设应急物资物流管理平台和应急物资捐赠管理平台,实现应急物资有序调度、快速运输、高效配送、精确溯源。还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家庭储备基本应急物资和救生避险装备,推广使用家庭应急包。
目前,各镇乡(街道)、有关部门也在加快推进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和社区微型消防站建设,强化日常运行基本保障,切实提高队伍正规化、规范化、专业化建设水平,加大培训力度,组建灾害信息员队伍;整合基层各类应急信息系统或网络平台,统筹利用互联网、大数据、自媒体等新技术新手段和应急广播、大喇叭、吹哨子等传统手段,积极推进应急广播“村村响”建设经验,努力解决灾害预警“最后一公里”问题。相关部门也建立完善了社会应急力量管理平台,规范引导社会应急力量在灾害事故发生后短时间内能够抵达现场并开展先期处置,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灾害风险隐患排查、科普宣传教育等常态减灾工作。
多知一点 “全国防灾减灾日”的由来
2008年5月12日,一场有着巨大破坏力的地震在四川汶川发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进一步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推动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水平,经国务院批准,从2009年开始,每年的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记者 张倩/文 冉孟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