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5-12 7:22:59 万州农业
天蓝、地绿、水清、村美……如今,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万州乡野大地正悄然发生着可喜变化,一幅生态宜居的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从2018年开始,旨在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创造良好农村人居环境的“美丽行动”在万州铺开。各地从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厕所革命”、污水处理和村容村貌等方面持续发力,因地制宜、真抓实干,各有关部门履职尽责、协同配合,广大农民积极行动、全面参与,真可谓是“齐心换得满村芳”。?科学治理有“精度”乡村颜值靓起来
科学治理有“精度”
乡村颜值靓起来
探索治理有“温度”
农村居民笑开颜
初夏的万州山村,一缕缕暖阳透过叶缝散落各个角落,整洁的村道上,农家小院古色古香,静静感受小桥流水的韵味;标准的厂房里,如火如荼的生产画面,蕴藏着生态养殖的奥秘……一幅幅如画美景背后,是万州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双亮”活动的可喜变化。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双百亿”工程为目标,以“双亮”活动为抓手,农业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在太龙镇万丰村水田坝院子,干净平坦的水泥路通到家门口,青瓦白墙,远山如黛,让人仿佛走进一副山水画卷之中。
穿过农家走进初心小院,“你笑起来真好看”的笑脸展示墙吸引了众人目光,一张张纯朴的笑脸,或因丰收的喜悦、或因子女孝顺、或因邻里和谐,反映出生活在水田坝院子人们的幸福生活。
“以前村民都想进城,现在城里人都想来村里住,这种变化得益于村容村貌的极大改善。”李河镇平安村石马山院子的村民欣喜地说。去年,在平安村党员的带领下,这里的村民自发行动起来,大力开展污水处理、绿化亮化、庭院美化等工作,经过2个多月的院落整治,曾经的污水沟摇身一变成了观赏鱼塘,凌乱的人行步道两旁种上了各种鲜花,再加上竹篱笆的点缀增添了几分韵味。
在“双亮”活动中,各镇乡注重强化核心价值引领、强化典型表率作用、强化群众自身力量,结合开展“梦想课堂”、“最美家庭”,“美丽庭院”、“十佳新乡贤”等活动,规范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通过持续引导培育,农村居民的生活习惯、精神气质以及乡村社会风气焕然一新,发展生产、勤劳致富、爱护环境、遵守村规民约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去年底,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结出美丽硕果:大周镇五土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9个村入选重庆市美丽宜居乡村,21个村被评为绿色示范村。全区农村“脏”的问题明显减少,“乱”的现象有效管控,“差”的状况逐步改善,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同时各地注重融入乡村特色,深入挖掘乡土文化,就地取材,变废为宝,推动“产、景、村”融合发展,形成了一大批有人气、有特色、有乡愁的示范院落。?
创新治理有“高度”
构建宜居大格局
家庭卫生做得好,社区来发奖。在长岭镇青石社区,由社区班子成员、居民小组长、党员、群众等组成的评审团,如今每个月都要对青石社区场镇居民户进行了环境卫生评审。
评审中,评审团通过现场走访、你问我答等方式,结合周边是否有裸露垃圾、畜禽是否圈养、污水渣土处理得当、生活杂物堆码是否整齐、是否存在乱牵乱挂、乱停乱放、乱图乱张贴、周边群众评价等10余个环境指标逐一打分、现场评比,最终评选出环境优秀户、环境合格户,并颁发洗衣液、肥皂等奖品。
“奖品虽然值不了多少钱,但荣誉无价,这个奖让我感觉很光荣。”获得环境优秀户的杨永芬高兴地说道。她表示,今后将继续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积极带动周边住户持续做好环境卫生,共建共享环境优美、干净卫生的美好家园。
青石社区有关负责人表示,实施乡村振兴,推进人居环境整治,需要激发群众的自我意识和内生动力,而采取环境卫生有奖评比,则有效激发了村民做好环境卫生的热情,今后将把环境评比活动持续开展下去,并将评比范围从场镇居民户拓展到全村居民户,通过每月举办一次,达到环境卫生的长效持久,真正实现“环境大家评 环境大家护”。
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离不开治理创新。近年来,万州立足实际,创新思维,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
暗访机制,让“脏乱差”现象根本扭转。去年,为全面落实村庄清洁行动“清”“保”“改”“美”的总体要求,区人居办联合三方机构建立暗访机制,以“三清一改”为重点,每季度开展一次暗访、每次暗访30%以上的村居,每次对各村居进行评分并拍摄视频,评分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奖补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暗访问题视频在区级有关会议上播放。全年累计暗访600多村次,全区508个村居暗访率达到95%以上,促使各镇乡更加注重日常保洁,将主要精力放在“三清一改”上。
各镇乡街道积极组织春季战役、夏季战役、秋冬战役系列活动等巩固整治成果,村庄清洁行动覆盖率100%,常态化保洁覆盖率100%,清理散落垃圾、农业生产废弃物1.62万吨、沟渠5347公里,乡村面貌显著改善,“脏乱差”现象根本扭转。
区农村人居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我们正按照全市统一部署,继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行动,在常态化开展以“三清一改”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基础上,逐步推进“五清理一活动”,积极探索长效机制建设,努力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