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帖

万州区白羊镇:甜甜的酸柠檬

2021-2-6 11:52:40 万州区白羊镇政府

        引 子:

2017年的深冬时节,白羊坪上的柠檬熟了。 乘车穿行在重庆市万州区白羊镇的山山岭岭,放眼四望,但见层层叠叠的深绿丛中,枝头的柠檬纷纷露出俏丽的脸蛋儿,或红或黄或青,红得让人心醉,黄得分外惹眼,青得使人垂涎欲滴。 行进在路上,随处可见一辆接一辆的大货车满载刚刚采下的鲜果负重前行“,吭哧”、“吭哧”地喘着粗气,朝着四面八方开去。从车牌上看,有北京的、上海的、天津的,还有新疆的、内蒙的。 眼下这情景正好应验了重庆著名女诗人傅天琳在她《柠檬黄了》一诗中的描写: “柠檬黄了 请原谅啊,只是娓娓道来的黄 …… 它就这样黄了,黄中带绿 恬淡、安静 这种调子适宜居家 柠檬的家结在浓荫之下……”

图片来自网络 第一章:因为爱得深沉,他钟情于这方热土。一边播撒红色火种,一边根植绿色希望。 一位田园诗人倾其一腔热血引仙果 (1) 到达白羊镇的当天下午,镇上工作人员便带领我们来到位于镇中心西北角、大约13公里外的杨家山祠堂。 这家祠堂建于清咸丰6年,青砖碧瓦,厚重古朴,现今是万州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因祠堂系杨氏而建,又称“杨氏宗祠”。从首任族长杨师德算起,到现在的杨志河,已是“杨氏宗祠”第四代传人。 祠堂虽经80多个春秋的风雨侵蚀,其间又屡遭人为破坏和毁损,却仍显高大俊朗,气势恢宏。在杨家山方圆数十里仍然是那样地显赫夺目,光彩依旧。 “你本文不是说柠檬么,怎么又将它与八杆子打不着的杨氏宗祠生拉活扯到一起,不觉得有点儿离题太远么?” 人们也许会这样发问。 这里,我们要慎重地告诉人们:在白羊坪柠檬产业的发展史上,还非得要从与这家祠堂密不可分的一个人说起。 这人便是“杨氏宗祠”的二代传人、白羊坪上土生土长的杨吉甫。 杨吉甫何许人也? 原中共四川省万县地委第一书记燕汉民在献给杨吉甫的一幅挽联上,用这样两句话对杨吉甫作了如是“盖棺论定”: “民主革命时期的坚强战士,社会主义时期的忠实同盟。” 他的生前好友,原中共河北省委第一书记林铁曾这样为他点赞:“杨吉甫同志毕生为文化教育事业奋斗,他的功绩永远为我们所怀念。” 对杨吉甫其人其事稍作了解的人,都会认为上述评说对其一生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及其教育事业所作出的贡献是恰如其分的。 是他,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在北京接受鲁迅、李大钊等人进步思想的影响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1925年,他参加了反对军阀段祺瑞的秘密活动;“九·一八”事变后,他又积极加入到北京爱国学生的游行浪潮; 是他,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他以笔作刀枪,以教育为阵地,以文艺为武器,与何其芳、林铁等人先后在北平创办《红砂碛》《夜光》等文艺刊物,在万县《万州日报》《川东日报》办起多个文艺副刊,传播革命火种,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 是他,始终站在革命斗争的前列,不畏惧,不妥协,不退缩,以各种形式掩护我地下党组织和同志,被国民党当局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他被国民党当局撤销了当时担任的万县中学校长职务,他创办的文艺刊物也屡遭查封。可他一边对国民党当局横眉冷对,一边对教育事业古道热肠:你不让我当校长,我就创办私立鱼泉中学;你剥夺我从事教育的三尺讲台,是害怕我利用这个讲台散布所谓“异端邪说”,暗地播撒革命火种,可我偏要利用山村教育这方更大的舞台,传播马列真理,培育革命新人。因此,他虽先后两次被国民党当局抓捕入狱,身陷囹圄,但他矢志不渝,坚持战斗,在他的家乡从事中小学教育近20年。他被称作“杰出的教育工作者”,是“旧教育制度的破坏者,革命教育的实践者”。 由于他打下的坚实的教育基础和奠定的先进的革命理念,新中国建立之后,从白羊坪这片土地上走出了一大批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优秀人才。 杨吉甫不仅是一位坚定不移的革命者,建树卓越的教育家,而且还是一位造诣颇深的田园诗人。他一生留下的诗作影响深远,被美国、瑞典、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翻译成文,并广为传诵,享有盛誉。 著名诗人何其芳称他的诗文“很像陶渊明、契科夫”,“本来就带有田园诗人的性质”。 著名诗人方敬称他的诗“纯净、隽丽、气韵天成,宛若轻柔的呼息与温和的微笑”。 在他的诗里,有他对国民党当局的切齿痛恨;在他的诗里,有他对地方邪恶势力与传统恶习的无情鞭挞;然而,在他的诗里更多的还是他对家乡这片贫瘠的土地所寄予的厚望与期待,是他对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表达出的一腔深深的爱意和浓浓的情怀—— “山半夜凉六月天,茅村老幼露天眠。 最怜一梦风云起,蚊队嗡嗡无处迁。” 这是作者在《茅村六月》一诗中对当地老农们身经一天的劳作之苦、入夜露天而眠又遭蚊虫叮咬的痛苦作了真实而又略显浪漫的描写。 “山山田野正青黄,婆媳共居虫蚀梁。 只盼今年秋尽后,肥羊卖出剪新裳。” 当年农村产业单一,男丁外出,只剩下婆媳二人独守那间低矮且被虫蛀的房屋,还要细细盘算着秋后如何卖掉圈中尚存的肥羊以换件新衣的窘境,作者内心深处实则是为缺衣少食的乡里乡亲发出的同情与怜悯的呼喊。 “檐下病夫肿脚腰,檐前晒坝横藜蒿。 归来汗妇抱儿乳,口噜日斜水未挑。” 家中丈夫重病缠身,缺医少药,房前晒坝除了藜蒿之类不值钱的什物,空空如也。而且劳作归来还要哺育小孩,操持家务,一家重负落在一位普通农妇的肩头,谁不为之焦灼万分?这是作者在抒发当时农民兄妹为了生存疲于奔命的一腔隐忧。 “我爱当着由家乡吹来的风, 因为里面有母亲的口气。” 你看,短短的两句诗,通过“家乡吹来的风”,来感受慈爱的“母亲的口气”,他对这片土地这方乡亲的爱又是何等地深沉! “不悔恨失掉的自由/长日里尽力于田间/默默地拖着犁头/;年年看看稻麦香/稻麦黄,稻麦收进仓/年年伴随着农人/度过了春忙又秋忙/;不爱牧童的歌/在山头上高唱/不爱他常常在背上坐/只愿意沉默、沉默地过活/;在耕作的范围内/从不见别人的面孔/而别人在哪里做啥啊?/年年的食粮年年消空。” 这是作者创作于1945年《牛的歌》一诗的节录。表面上看,作者是“专为牛而歌”,实则是在深情地为民而“鼓”、为民而“呼”、为民而“谋”。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杨吉甫,看到乡亲父老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凭一身汗水、一手老茧换来的“稻麦黄,稻麦收进仓”,仅能满足于一个“衣蔽体、食果腹”,甚至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基本生活现状。看到他们老牛拉磨似地长年累月走不出“度过了春忙又秋忙”的历史怪圈,诗人将一脸苦闷与忧愁化作深深的沉思与长长的叩问。 他通过东奔西走,八方求索,通过不断地找寻和考证,要使父老乡亲从这片贫瘠土地上走出一条殷实富足的好路子。 为此,他一次又一次地做着“绿色的梦”。 梦醒时分,他将几年间收集到的各种信息加以比较和论证,最后汇聚成一个新的理念:要使山里人逐渐走出贫困,走向富路,必须摒弃祖祖辈辈沿袭下来的一年四季靠在一亩三分地上单一侍弄“稻梁菽,麦黍稷”的旧观念,独辟蹊径,另寻它路。 于是,他想起自己在北平学习和生活期间,常常看到北方大地生长旺盛的一种叫柠檬的果实。 柠檬又称“柠果”、“益母果”,因原产地在美国、意大利、西班牙、希腊等国,故而又称“洋柠檬”。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国广东、广西、福建、北京等地亦开始引种,效益颇佳。 同时,柠檬富含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甘酸、味平、入肝,具有生津止渴、开胃提神、美白养肤之奇效;它枝繁叶茂,根系发达,四季常绿,是保持水土、防风固本的上等植物;它表皮粗糙,酸中带甜,苦中有涩,剖开果实,却色泽鲜美,汁丰肉嫩,香气浓郁,既是中国民间止咳化痰、生津健胃的上等中药,又是国灯红酒绿场所的重要伴侣,伴随达官显贵手中的红酒香槟,常登大雅之堂,常随觥筹交错。它一走到哪儿,就将浓郁的香气与高雅之风带到哪儿。 经过周密思考,杨吉甫托他在南京政府担任要职的堂兄杨秉离于1937年从北京购回三株柠檬幼苗空运至老家万县,小心翼翼地栽植在离杨家山祠堂不远处的刘家塝一垅田坎上。 因为此树系从北京引种而来,从此,白羊坪人都习惯地将它称之为“北京柠檬”。 在“杨氏宗祠”第四代传人、上届村主任杨志和带领下,我们一行怀着朝圣般的心情专门前往当年“刘家塝”,现今白羊镇双石社区7组刘永安管护的三棵柠檬“祖宗树”前细细观赏。但见这历经80多年风雨的三棵“柠檬祖宗”虽然有些龙钟老态,枝干凸凹斑驳,却也枝繁叶茂,昂首挺胸,风采卓然。挂满枝头的柠檬刚被采收下树,枝头却又露出淡紫色的小花,在寒冷的时节散发出淡淡的幽香。 “祖宗树”周围,是早已成林的大片柠檬园,足有四、五百来株。同三棵“祖宗树”之比,想必已属它的“孝子贤孙”。“祖宗树”下是一汪池塘,碧潭之上,一大群白鹅正“曲项向天歌”。寒冬水冷,白毛、绿水、红掌、清波,相映成趣,显出农家的悠闲与淡然。 从杨家山祠堂归来,笔者一直在寻思:为这片土地引种三棵柠檬“祖宗树”的杨吉甫老先生,虽在建国后曾历任万县市副市长、川东行署委员、四川省人民政府委员、四川省文化局局长等政府要职,终因青年时代历经坎坷积劳成疾,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就英年早逝。如若他在天有灵,而今再回一趟杨家山,看看今日之白羊坪,看到当年弱不禁风的幼树而今已成为引领乡亲父老脱贫致富的“仙果”,看到融汇着他一腔心血的这桩柠檬产业正呈蓬勃之势、大步迈进“中国柠檬第一镇”的前列,相信他也会含笑九泉的。



来源:今日头条

延伸阅读:
  1. 2021年04月14日
    柠檬小镇白羊交通规划
  2. 2021年02月23日
    白羊镇全力打造柠檬特色产业 助农增收奔小康
  3. 2021年02月06日
    万州区白羊镇:甜甜的酸柠檬
  4. 2021年02月03日
    位于万州区白羊镇鱼泉社区辖区内(通往老松林村的公
我来说两句...

万州最新资讯,尽在精品万州。

Copyright © 2012-2019 精品万州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