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8 11:16:10 三峡传媒网
◎黄濂清
龙驹很远么?
龙驹很近么?
世间许多物、事往往都是这样,当你关注、关心、关爱它的时候,即使远在天涯却也近在咫尺;当你轻视、忽视、无视它的时候,即使近在咫尺却也远在天涯。
读完张奎新近出版的报告文学集《爱倾扶贫路》,你就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已经是完完全全地爱洒龙驹、情倾龙驹了。
张奎结束前阶段在罗田镇折岩村担任第一书记与村民们近乎吃喝拉撒摸爬滚打在一起留下良好口碑的扶贫工作之后,2018年10月就被重庆市农业银行派驻渝鄂交界地万州区龙驹镇,开启了新一轮扶贫工作。都说作家是时代的歌者,张奎不辱使命,蹲下身,沉下心,涉深沟险壑,攀悬岩峭壁。这里的山山水水,他了若指掌;这里的沟沟坎坎,他如数家珍。说他是起早贪黑、披星戴月一点都不为过,说他是栉风沐雨、披霜挂雪也一点都不为过。他时时牵挂、惦记着官坝村的玫瑰橙品质好,民义村的金银花香味浓,分水村的青脆李开花了吗?向东村的百香果挂果了吗?梧桐树的芦花鸡何时产蛋?宏福村的黑山羊何时出栏……
近几年,龙驹在变——快变、巨变!在这“变”里,不知凝聚了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都让张奎触动、感动、激动。于是,他辗转反侧,夜不成寐;于是,他披沙拣金,探骊得珠;于是,龙驹镇50个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扶贫攻坚故事便在彻夜灯火之中跃然纸上了。这些故事,有根、有形、有韵、有魂;这些故事,全面、精准、生动地反映了该镇脱贫攻坚的不凡进程和不朽业绩。
通过张奎的笔,我们读到了这个时代的震撼,这些村民的顽强,这些山村的变幻。虽未亲历扶贫攻坚第一线,却也让我们的心绪长久地不得宁静。
张奎这种柳青、周克芹式的深入生活方式,是值得那些成天呆在书斋、象牙塔里冥思苦想的作家们学习、借鉴的。
张奎的写作,以小说见长。长篇小说《雪漫巴山》《大山惊梦》《盐都》《破山大师》等等,虽然说不上有阵容齐整的忠实拥趸,但也有规模庞大的铁杆粉丝。这本《爱倾扶贫路》虽然谓之报告文学集,却也杂揉进了张奎一以贯之的小说笔法、小说元素。这是他有别于其他报告文学作家的独特优势。
白云深处?白云升处?整天见不到一个人,狗就喜欢上了偶尔从这里通过的车——追、撵、咬、吠。张奎这样写道:“猛踩一脚油的白新亮渐渐把狗甩在了后面。追不上的黑花狗以为是自己把要追的东西吓跑了,一副得意的样子,就在路边的草坝上,用爪子拼命向后抓刨着。飞溅起来的草根和泥巴,不知算不算是对它的褒奖,反正是在翘起一条后腿,对着那棵小树撒上一泡尿之后,才意犹未尽小跑似地回到家中。短短数语,就把那个沧桑、清冷、孤寂的小山村活化了。
有人说,写小说就是要讲好故事。其实,报告文学写作何尝不是如此。
语言是作家的基本功。没有好语言,就写不出好作品。农村题材,扶贫故事,你用那种文绉绉、酸溜溜的陈词滥调行么?张奎之高明就在于他能充分调动自己长期积累起来的乡风民俗、村言俚语,摆龙门阵、拉家常似地把你带到故事里、人物中。“火星子落到脚背上”“闺女打亲家,空口说白话”“除了锅巴没有饭”“说得轻巧,当根灯草”“哪个说的做媒还要包生儿子”“没有两刷刷,敢留长头发”“人心都是肉长的”“早上烧霞,等水烧茶”“肥水不流外人田”“有钱就是男子汉,无钱就是汉子难”“磨刀不误砍柴工”“猫抓糍粑——脱不了爪爪”“竹篮打水——一场空”等等。这样的语言,虽然没有包袱、悬念,哲思、妙想,但生动、鲜活,明白、晓畅。读之品之,余味悠长。难怪汪曾祺先生曾经说过:语言的后面都有文化的积淀,一个作家的语言表现了作家的全部文化素养。
记不清是哪位仁兄或者大伽说的了,当一个人全神贯注地做一件事情时,上帝就会来帮他。张奎是不是也得到了上帝的眷顾或垂青?自2017年3月投身扶贫工作,除千方百计煞费苦心地扶智、扶志、扶资之外,还夜以继日地辛勤笔耕,继扶贫题材中篇小说《捎信》在《金融文坛》杂志发表引起强烈反响后,2020年7月又隆重推出报告文学力作《爱倾扶贫路》。更为可喜可贺和出色出彩的是:今年9月,扶贫题材长篇小说《大山的承诺》在中国农业银行总行举办的“扶贫印记”文学作品评选中,张奎名列三个一等奖中的第一名。
张奎,棒棒的,杠杠的!我们除了祝福,还是祝福!
感谢张奎,《爱倾扶贫路》让我们距离龙驹更近了、也更亲了。
(原标题:龙驹:并不遥远的小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