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跟帖

退役军人创业记:脱下橄榄绿 “蛙”出致富路

2019-08-27 10:37:04 三峡传媒网

三峡传媒网讯(记者 李进发)盛夏时节,天空湛蓝,微风轻拂。车出万州城区,经高梁入城大道前行不到20分钟,便到了高梁镇新店村。在公路左侧,一幅山水清奇的画卷呈现眼前。


整齐划一的蛙池置身于青山绿水间,不时传来几声蛙鸣。四下望去,满目青山环绕,树木葱笼。一湾水田坐卧在两山之间,甚是壮观;微风吹过,稻香扑鼻。


这里,就是退役军人杨斌和谢德斌的青蛙养殖基地。


今年44岁的杨斌和37岁的谢德斌,之前在同一部队服役,他俩因表现突出,进入部队第二年先后入了党。2013年,谢德斌转业复员回到了万州。2017年,杨斌也选择脱下橄榄绿,自主择业回到地方。


回到地方后,谢德斌开过火锅店,干过建筑承包商,杨斌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事情做。一次,谢德斌跟他说了合伙创业的想法,杨斌立即响应。但是干啥好呢?一天晚上,杨斌妻子回家后,跟他说起了一位业主正在养殖青蛙的事。说者无意,听者却有心。当晚,杨斌辗转难眠,养殖青蛙这个想法始终在脑海里打转。


第二天一大早,他找到谢德斌,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二人一拍即合。随后,他俩奔赴多个地方考察青蛙养殖,最终将养殖基地落户在高梁镇新店村。


“万事开头难。”杨斌说,为了把青蛙养殖起来,他俩几乎把所有家当全部投了进来。“为了土地流转,我们答应义务帮助村民修条连接基地外的断头路,方便村民们出行。”谢德斌说。


去年10月底,养殖基地正式开工。由于流转的土地撂荒了两年多,150亩土地杂草丛生。清理杂草,平整土地。他俩亲自下地,带头和工人们一起干活。杨斌从小没有干过农活,手都磨起了泡,但他咬牙坚持,从没叫一声苦和累。


杂草清理完,接着挖机进场开挖蛙池。那段时间,天公不作美,雨水特别多。为了早日建成蛙池,他俩缠着挖机师傅不停工,还亲自上阵放线、掏水沟。


“早上5点多起床吃早饭,基地7点就开工。”杨斌说,用起早贪黑来形容,最合适不过。几个月后,53个标准蛙池顺利完工。今年3月,375万尾蛙苗顺利投放。


记者来到蛙池边上,每个蛙池里,一株株稻穗上结满了饱满的谷粒,散发出淡淡的稻香。水稻周围,正在进食的青蛙“呱啦呱啦”声此起彼伏,大约一刻钟后,饱餐一顿的青蛙纷纷返回稻林里“消食”了。


谈起稻蛙生态高效种养模式,斯斯文文的杨斌立马像变了个人,滔滔不绝。据他介绍,稻蛙生态高效种养是种植业与水产养殖业有机结合的一种生产模式,能实现水稻种植和稻田蛙养殖的组合开发利用,实现“一地多用,一地多收”。


利用稻田水稻遮阴、水层浅的优势条件,给稻田蛙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尽可能还原稻田蛙自然生活的环境,保持稻田蛙原有的色彩、色泽以及口味。


“这样种植出来的水稻无公害,稻田蛙绿色环保,销售不用愁。”谢德斌说,再等几天,青蛙就可以出售了,到时,基地用工量又要大幅增加,一个月在200到300人次,附近的许多农民纷纷到基地务工。


“家门口就能上班,还挣双份收入。”60多岁的残疾人陈友利,不但把几亩承包地流转给基地,还在基地务工,一年下来能收入2万多元。同样得到实惠的,还有贫困户文传碧、何满华等人。


据介绍,自基地建起后,到基地务工的贫困户达到10多户,常年务工人数达到20多人。


如今,杨斌和谢德斌还在基地发展起了李子、砂糖橘、生态水稻和玉米、小龙虾养殖等多种生态种养殖。“我们还将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进一步扩大生态高效特色种养示范基地。”谈到今后的发展,他俩信心满满,带动周边经济发展辐射,带动广大贫困农户发展稻蛙种养殖,形成千亩稻蛙生态高效特色种养产业,他们的梦想,已不止养蛙这么简单。


脱下橄榄绿,“蛙”出致富路。两位退役军人,正凭着军人的坚持和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在创业的路上,演绎着军人的风采。





(图说:杨斌和谢德斌在基地给李子树修枝)



卢长坤:深耕22载的“菜王”


初秋,位于甘宁镇的同鑫蔬菜大观园内,阳光照射田间,灌渠里涓涓细流浸润泥土,菜苗破土而出,沟垄之间,泥土渐渐变换颜色,绿意盎然、蛙叫虫鸣。


“跟农业打了22年交道,酸甜苦辣都有。”卢长坤正在智能大棚里巡查,望着眼前这片倾注毕生心血的农业园区,深深爱上了这里的一瓜一菜。


1963年出生的卢长坤,当过铁道兵,干过推销员,后来又承包国营针织厂服装车间。1994年,卢长坤决定辞职下海,创办了成衣公司,当年的利润,更加坚定了他创业的信念。



那是1997年冬天,卢长坤和一帮生意伙伴去参与农村扶贫,在给一户农村低收入家庭送种猪时,对方冒了一句,“送这玩意儿,还不如直接送钞票。”贫困户一句话,深深刺痛了卢长坤。他想,能否找到一种方式,让自己富起来,又让这些贫困户跟着脱贫致富。回城路上,卢长坤一直在思索着,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自己搞农业,带动村民致富。从此,卢长坤与农业结了缘,一直深耕至今。


说干就干,揣着从成衣厂赚来的400万元,卢长坤在万州城郊承包了200多亩土地,开始了第一次农业创业。经过几个月准备,一个3000多平米的智能温室连片大棚跃然眼前。种植起了黄瓜、番茄、辣椒、大白菜等常规蔬菜,成为万州区首个蔬菜农业园,这在当时,颇为轰动。


他想到了“公司+经纪人+农户”的模式,虽然只增加了“经纪人”环节,却改观了老模式的种种弊端。


“给保底收入,捆绑了一大批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农户。”卢长坤说,当时他非常有信心。


令卢长坤没有想到的是,市场端的缺失给他带来了致命打击,为了维持农业园的运转,卢长坤不得不把成衣公司赚来的钱,补贴到农业园上来。刚开始,还能勉强维持,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资金成了很大问题。



“2002年,是我最困难的时候。”卢长坤回忆,那段时间,他一度想放弃。


就在这时,各方帮助重燃了卢长坤二次创业的雄心。他把战场转向了湖北省利川市,建立1.5万亩蔬菜农业园。2013年6月,来到甘宁镇,建起了占地1172亩的同鑫现代农业甘宁园。


在农业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开始借力园区,探路智慧农业建设。


走进同鑫蔬菜大观园内,菜市常见的油麦菜、生菜、西兰花等蔬菜,像住在一层层阶梯式、盆架式布置栽培的管道“高楼”上,让人目不暇接。


在这个农业园区内,耕作从点种到采摘,整个农业生产通过一台手机“搞定”。卢长坤介绍,每个园子里都装有感应器,湿度和温度可以自动监测,工人只需在电脑前操作,就能自动完成灌溉……


几年前,他的园区正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务,把农业产销直接送到千家万户。


目前,卢长坤的同鑫蔬菜大观园正在打造以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的产业模式发展乡村旅游,平均一年接待20万人次游览参观。


智慧农业,正在卢长坤的探索下,在万州成为现实。而他创办的同鑫蔬菜大观园,也正成为万州农业的一张名片,吸引万州周边及市内外农业企业到此参观学习取经。




卢长坤并没有忘记反哺社会,这些年,他先后接盘3家经营不善而引起社会矛盾的农业企业,为企业结了难、为政府分了忧、让百姓得了利。免费培训蔬菜种植技术人5000多人,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帮助长岭镇安溪村建起蔬菜产业园,用实际行动担当一个企业的责任、用实际行动阐释了一个退伍老兵的担当。



(图说:卢长坤创办的同鑫蔬菜园一角)



庞文涛:从消防员到墙司令


“不抛弃、不放弃”,这是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经典台词。对于开办3D墙艺店的退伍军人庞文涛来说,这是艰辛创业史的信条。


“军人的吃苦耐劳和优良作风,以及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在创业中很管用。”记者在位于北山大道的“柏饰家3D墙艺”店见到庞文涛时,正在给客户做室内装修设计的他,向记者讲述了一个退伍兵的艰辛创业故事。


绿色,环保,品味,时尚。走进店内,广告牌上几个大字吸引了记者注意力。店铺内,五颜六色的装饰样板区,在3D墙纸的映衬下,仿佛进入一个3D世界。


一米七左右身高,略显壮实的身材,憨憨的笑容,近乎麦色的皮肤,让人很难将眼前这位浑身散发着兵哥哥气息的退伍军人和“墙艺”联系到一起。


2004年,他毅然响应祖国号召,穿上橄榄绿,从陕西来到万州,成为消防部队的一员。当兵第三年,因表现突出入党。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部队磨练了8年后,庞文涛带着对部队无限的眷恋和感激,依依不舍回到了家乡。


8年的军旅生涯,练就了他吃苦耐劳、越挫越勇、永不言败的精神和铁一样的意志。“回去后,我干的工种不下十种。”他告诉记者,摆地摊、消防行政主管、投资入股清洁公司......无不留下自己的足迹。在万州呆了8年,对第二故乡有着深厚的感情,次年,他再次选择来到万州,探索创业之路。


一次偶然机会,庞文涛在朋友微信圈看见了3D墙艺的介绍。经过两个多月的市场考察,他在万州开办了“柏饰家3D墙艺”店。庞文涛介绍,虽然部队复员时拿到了一笔复员费,再加上积蓄,但资金还是有很大缺口。他主动跑厂家,与厂家进行了3天交涉,将经营观念及市场规划进行了详细说明,厂家领导被他的创业精神所感动,答应暂缓收取货款,待后分期还付。随后,他跑市场,与同行交流,学习经验,事业渐渐步入了正轨。


庞文涛十分注重自己是党员和退伍军人的身份,不管工作上、生活中,都严格要求自己。创业路上,面对失败他从不气馁,始终不抛弃、不放弃。


创业几年来,他带动了30多人常年在公司就业。每年重阳节,他都会走进辖区养老院,慰问孤寡老人,践行社会责任。


“为了感恩社会,回馈生活10年的第二故乡万州,我决定在全区选100家为感恩客户,零利润安装到位。在明年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把墙艺装饰做大做强,带动更多人就业、增收。”对未来,庞文涛充满了希望。老兵,加油!dachshund


(图说:退役军人庞文涛在自己的店内工作)


胡晓斌:誓做山村领头雁


甘宁镇兴国村过去是个名副其实的“落后村”。如今,这里柏油大道、绿柳盈盈、楼栋院落井然有序,成为万州基层党建示范点。这个村庄的华丽转身离不开一个人——胡晓斌。


今年52岁的胡晓斌,是一名退役军人,他在199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退伍后到处打拼,2007年回到家乡创业,同年11月任甘宁镇兴国村党支部书记。


“部队里,说干什么就要干什么。”几年军旅生涯锻炼了他不怕苦、不放弃的性格和较强的执行力,随后半个月里,胡晓斌带上笔记本,走村串户,夜访农家,了解社情民意、听取群众意见,因地制宜定下了:党建领村、产业强村、生态靓村、民主管村的发展思路。


“他做事有股韧劲,在他眼里,没有办不成的事。”与胡晓斌一起工作的同事说,在他带领下,村、组公路及主要人行便道均已硬化,家家户户吃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建起了以玫瑰香橙为主的柑橘产业,还有花卉苗木、水产养殖、畜禽养殖等。


基础夯实了,产业发展起来了。经过不断努力,兴国村从原来的“落后村”,摇身一变被评为万州基层党建示范点。在胡晓斌的带领下,兴国村越变越靓。



(图说:胡晓斌走访群众)



延伸阅读:
  1. 退役军人创业记:脱下橄榄绿 “蛙”出致富 08月27日
  2. 五桥街道开展退役军人社保接续宣传 08月26日
  3. “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罗本才:在环卫工作中 08月01日
  4. 渝东天城召开庆“八一”退役军人座谈会 08月01日

万州最新资讯,尽在精品万州。

Copyright © 2012-2018 精品万州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