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6 10:58:00 三峡传媒网
王治华(左一)在果园查看果苗长势
记者 尧华燕 实习生 刘楠伶 文/图
8月14日,溪口乡玉竹村村委会办公室,一场不期而遇的“告别会”,让自发前来的党员群众泪洒会场。
这天,离两年驻村期满还剩10天时间。想到手头还有一些项目需要跑,玉竹村第一书记王治华便把“告别会”提前了。
“从来到玉竹村的那天起,我就把这里当故乡、把大家当亲人,两年的时间过得太快,我即将回北京了,今后不论我在哪里,只要是玉竹村的事,只要是乡亲们的事,我一定尽自己所能提供帮助,请大家记得给我打电话,我的电话是……”
话音刚落,前来参会的玉竹村党员群众已按捺不住感激之情。
“王书记,您一来,我们玉竹村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我们感激您,我们子孙后代也会感激您。”“我们这小山村条件艰苦,您到这里带领我们脱贫致富吃了不少苦,我们都很心疼,如今您要回北京,我们一万个舍不得。”“王书记,我们玉竹村有了您打下的基础,今后一定会越来越好,请您经常回玉竹来看看。”
大家口中的“王书记”今年49岁,是水利部三峡工程管理司副巡视员、溪口乡玉竹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王治华。自2017年8月24日主动请缨到玉竹村任第一书记,这个重庆市唯一一个副厅级“村官”在玉竹村已奋战了2年时间。
从“厅官”到“村官”,王治华一心沉入玉竹村的脱贫工作,与群众打成一片,带领群众敢干、实干、苦干,使252人稳定脱贫致富,贫困发生率从14%下降到0.8%。王治华也因此受到玉竹群众的爱戴,被干部群众称为沉得下来、融得进来、跑得起来、干得出来的好书记。
沉下去,找准贫穷根
玉竹村属三峡水库淹没移民村,是“十二五”确定的市级贫困村,背靠大山,面临长江。由于山高坡陡、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全村590户1890名群众,贫困人口占了14%。
王治华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深入调研。玉竹村支书李忠荣回忆,王治华一到村里,没向村里提任何要求,自己要求把家安在村委会——一间20年前修建的砖瓦房办公室,房屋简陋,连做饭的地方都没有。第二天,还没安顿好生活,王治华就迫不及待入户调研。
随后的一个月里,王治华深入玉竹村遍访贫困户,访民情、听民声、知民意,足迹踏遍了玉竹村的每一片土地,寻找根治穷根的办法。
经过深入调研,王治华发现,玉竹村基础薄弱,产业空虚,全村3000亩土地几乎全部抛荒,群众“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自我发展、自我脱贫的意识不强。而究其根源,是党组织战斗堡垒的作用不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力,甚至有部分党员干部缺乏政治担当、实干精神、创新能力,对脱贫攻坚信心不足、点子不多、措施不硬。
扶贫必先扶志。王治华把抓党建促脱贫作为首要任务,激发玉竹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为此,作为第一书记的王治华从政治建设、班子建设、阵地建设以及致富能力上对玉竹村村支两委及全村党员进行全面提升。通过认真开展“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支部主题党日等活动,让基层党组织变成一块磁铁,把广大群众聚拢到振兴家乡的事业中来。通过充实返乡大学生到村委会任职,调整不称职村干部,举办党员干部培训,让玉竹村40多名党员干部逐渐成为脱贫攻坚的中坚力量。通过争取资金新建党群服务中心、党建文化广场、党员活动室、文化活动室、图书室、档案室等,使玉竹村党群服务中心旧貌换新颜。与此同时,王治华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开展致富传经、创业培训等活动,提升了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
经过抓党建,短短两年时间,玉竹村就从后进支部变成了先进支部。党建工作一抓起来,玉竹村很快便焕发出生机活力,“要我脱贫”变“我要脱贫”的氛围浓厚起来。
玉竹村1组的建卡贫困户李发祥上有老、下有小,加之前几年做生意亏本,一度丧失脱贫信心,经过培训,夫妻二人重振信心,在城里做起了建筑涂料生意,家庭收入节节攀升。3组的建卡贫困户谭道成是残疾人,没有劳动能力,是脱贫攻坚的“老大难”。经过培训,他掌握了果园管理技能,随后应聘到村里的标准化果园,成为了果园的一名管理人员,每月领取工资至少2500元。
融进来,拓开致富路
初到玉竹村,全村仅有21.5公里道路,其中硬化的只有7.9公里,硬化率不及40%。
“小时候经常光着脚丫子走几十里山路求学,深知交通不便的艰辛。当我走在玉竹村的羊肠小道上时,就仿佛回到了儿时生活的那个小山村。”王治华说,玉竹村的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基础十分薄弱,村民期盼修路的呼声让出生在陕西安康秦巴山区农村的他感同身受。
正是这种想群众所想,切实将自己融入玉竹村发展的精神,坚定了王治华为玉竹村拓开致富路的决心。
驻村后不久,王治华便为玉竹村修路东奔西走、八方求援筹集资金。2017年,王治华争取到项目资金,玉竹村8.5公里村组公路、11.4公里人行便道实现硬化。2018年,王治华又通过大量的努力,再次为玉竹村争取到项目资金,使该村再添硬化村组公路5.1公里、人行便道7.9公里。
自此,玉竹村全村道路实现了通畅率100%,公路硬化100%,极大方便了群众出行和农副产品的出村运输。
由于有了畅通平坦的水泥路,玉竹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成为了投资兴业的好地方,吸引了社会资本的注入。截至目前,玉竹村新引进业主3个,发展特色果园1500亩,通过财政资金为杠杆,撬动社会资本投入700多万元。
去年冬天,王治华看到村上一些人还缺少冬衣,就打电话向单位反映,通过工会倡议,发起一场捐助活动。很快,玉竹村的贫困群众就收到从北京寄来的近7万元捐款,1000多件过冬衣物、500多册图书,为贫困户购买了价值2.5万元的水果。
跑起来,绘就富民图
产业扶贫,是治贫之本,乡村振兴,关键要产业振兴。王治华深知,要让玉竹村和群众都富起来,必须要做好产业这篇文章。可是,在玉竹村驻村的时间有限,而产业发展的历程很长,如何在离开玉竹之前绘好这篇乡村振兴的图景?
王治华决定,跑起来。
通过深入调研和思考后,王治华和村支两委、群众代表一致决定,把全村3000多亩抛荒土地利用起来,打造成现代标准化果园,整村发展特色水果,同时做好乡村旅游规划,为实现乡村振兴打好基础。
在农村搞好产业发展,必须要有合适的致富带头人。2018年1月,当得知玉竹村民陈善孟在外创业有成,王治华立即跑到温州登门拜访,邀请他返乡创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王治华从玉竹村的发展现状到远景规划,从振兴玉竹的宏伟蓝图到实施步骤,一一为陈善孟作了介绍。春节临近,得知陈善孟返乡过春节,王治华又立马跑到陈善孟家,带着他在村田间地头上转,共同探讨发展大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春节一过,陈善孟就决定回村流转土地500亩开发精品果园。
在陈善孟的影响下,另外一名创业有成的村民陈芳华的脚步又踏进了玉竹村的山水之间。在王治华的发动鼓励下,他流转土地1000亩。现在,由陈善孟、陈芳华两位业主共同打造,首期开建的1500亩金秋砂糖桔、粉黛脆李、百香果特色水果树栽满玉竹山坡,长势良好,规模初具。
“明年,果园就将全部投产,盛产时预计产值将达1000万元,给群众带来务工收益、土地收益以及分红收益超100万元。”王治华说,经过这两年的奔波争取,玉竹村曾经长满茅草的山坡,如今被2000多亩标准化果园染绿,乡村振兴的第一棒跑出了较好成绩。
“两年的时间太短,实现玉竹的乡村振兴,还有很多事要做,我必须抓住驻村最后一段时间,让自己跑起来,干起来,给乡亲们一个完美的交代。”王治华说,玉竹村还有很多长远的目标,必须在离开之前绘好蓝图。
如今,王治华组织专业人员探讨研究编制完成的《玉竹村乡村旅游整体规划》,为玉竹村未来的发展拟好了航向。
根据这个规划,玉竹村全村进行了风貌改造,白墙黛瓦的农舍星布果林,全村自来水管网全面提升,还增加了4口饮水池,家家户户不再为吃水愁,100盏路灯安装在了村组公路两旁,点亮了夜幕下的山村之路,产业便道、人行便道延伸到了果园和有人家的每一个地方。
“这些都是王书记跑项目跑来的。”李忠荣说,玉竹村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的背后都有王书记的心血和汗水。
在王治华的努力下,玉竹村争取到了三峡后续精准帮扶项目以及移民派生资金,除了以上落地的项目,还有正在招标的6公里村组公路绿化、游客接待中心、气调库等项目。而眼下,王治华正奔波在多个部门之间,跑标准化果园配套的水肥一体化项目,希望在离开玉竹村前落到实地。
“到玉竹村驻村虽苦犹乐,我始终牢记我是共产党员,决不给党组织丢脸,决不给扶贫干部抹黑,决不辜负老百姓的期盼。”王治华说,只要党和群众需要他,就应当义无反顾,全心全意做些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