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2 20:24:22 看万州
夏日的铁峰山上,丽日阳光,空气格外清新。在铁峰乡吉安村5组村民向春屋后的那一面坡上,栽种的80多亩翠冠梨已结出累累硕果,山风吹过,果香沁人心脾。
“坡上这些果树,全部已套袋。”连日来,向春都在自家的果园里忙活,这些即将成熟的果树,就是他今年收获的希望。
向春是当地人,也是一名返乡青年。这位“80后”曾经当过兵,也在部队立过功入了党,转业后也在深圳等地的电子企业打过工。结婚后的2013年12月,他携妻返乡。
“当时返乡,对于我们俩夫妇打了10年工来说,还是有点难舍!”他说,对家庭来说,应该回来照顾孩子照顾父母;但就收入而言,夫妻俩年收入上十万元,这要回到家来,却是一个未知。“但既然选择了回来,就考虑从零开始,要干事创业。”回想当初,他认为下定决心以后,心里就有了更多释然。
返乡回来干什么?这,也许就是很多在外小有成就的“归雁”,都有的一个共同“难题”。向春也经历了选择,在获得村民信任后,他在村里担任综治专干,但在他的心愿中,还是想着要干一番自己的事业。“刚回来时,看到的是满山满坡的荒芜,就连水稻田,也少有人种植水稻。”他说,当时就想着利用本地的山地海拔与气候的资源,种一些适销的水果。
那时,也正值脱贫攻坚、一村一品。在本村有了3000亩杨梅的种植园以后,向春几经考察考虑,决定就在自家屋后的山坡上引种翠冠梨。2014年12月他从成都引来300多棵种苗,在自家8亩多的承包地里试种,当年99%的成活率让他坚定了继续流转土地种植的信心,其后他先后流转土地达到了现在的80多亩。
“当初种植能够有的底气,是政府创业担保贷款的帮助!”直到如今,向春都很感激这项对自己帮助很大的惠民政策。他返乡之时,虽说打工挣了点钱,但改造修建了老家的房子以后,发展种植所需的每年投入,还是很欠缺的。工钱、土地流转费等,在没有产出效益时,都是投入。2017年,他开始申贷1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之后又接着续贷。
去年试挂果了,果园有了4万余元的收入。“种植翠冠梨,在技术和销售上,也是摸着石子过河。”向春知道,无论是种植还是养殖,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他在参加创业培训时,就留意并与万州农广校的专家保持了联系:治虫害、修枝嫁接、果实保管等,一直虚心求教。在销售上,他建起了微商平台。
“用工旺季,每天7-10人,村民就近务工挣钱也有了一个渠道!”如今,成为村支部副书记的向春,他觉得自己种植,也对周围村民有个榜样带动和引领的作用。下一步,他将再次申贷15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在种植上走精细化之路,在果实保管上,建一个小型冻库,存储鲜果,拉长销售时效。同时,在经过多方论证后,他还将开启养殖之旅。
“80后”向春,在农业创业这条路上,他想得很多,也谋划着一步一个脚印,踩实坚定的步履,朝着目标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