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9 16:36:11 三峡传媒网
郎少平正在给猪喂饲料
“突突突”“突突突”……给三轮车加足油门冲过自家门口的那段陡坡土路后,郎少平总算又松了一口气。就是这一阵“突突突”的响声,打破了山乡的寂静,也开启了郎少平一天养猪的时程。在搭建了遮阳棚的院坝里,她要把几十袋猪饲料从三轮车上一袋一袋背下来,然后放进储料间,擦干汗水后,又得到蔬菜地去打猪草……整个过程有序而又忙碌。
郎少平家住分水镇大冲村9组,因为家境贫困,于2014年被评为建卡贫困户。这之前,郎少平家可谓是穷得叮当响。因为父母只有两个女儿,作为大女儿的郎少平在与入赘丈夫杨乐海结婚以后,双双外出打工,为的就是把家里那唯一一间摇摇欲坠的土坯房翻新改造。每年春节回家,夫妇俩把打工本来就不多的积蓄带回来后,能修多少就修多少,10多年后,才终于把一楼一底的石墙屋修建完善。
房屋修好后,家里困境依然存在。母亲先天性风湿病需要照料,丈夫杨乐海也在福建打工时受工伤手指残废,劳动能力有所丧失,再加上家里的女儿、老人都需要有人照顾,夫妇俩决定返乡。
为了摆脱贫困,从来不怕吃苦的郎少平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选择了农村人都能干的行当——养猪。当年,她四处找亲人借贷,把猪圈建好以后,还一口气做了5口沼气池。开始,由于没有养猪经验,圈舍修得也不规范,因为是养母猪,连产床都没有设置。在养了7头母猪以后,小猪不是得病就是被母猪压死。“母猪一般一窝要产崽十五六头,最严重时,一窝猪崽只剩下2头。”郎少平说起最开始养猪的苦,还真是一把辛酸泪。
后来扶贫帮扶结对开始以后,与她家结对的刚好是从事农技和畜牧工作的干部,在他们不间断的指点下,郎少平按照标准化改造了圈舍并扩大了规模,还在种疫苗、消毒等技术上获得了帮助和指导。如今通过这几年的养殖,郎少平的养猪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再也没有猪生病的情况发生啦!”提及于此,今年45岁的郎少平终于舒了一口气。
现在她除了养殖有14头母猪产猪崽售卖以外,还养殖有商品肥猪20多头,2015年她家脱贫了。“养猪最担心的就是市场行情不好,去年差一点,今年又好了一些。”郎少平告诉记者,今年至今她已出栏20多头肥猪,出售猪崽90多头。“今年,所有借的外债都可以还清了!”郎少平说。
敢于吃苦、自强自立的郎少平正行走在致富的路上,她有理由相信自己的付出终有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