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6 16:41:13 三峡中心医院
换位思考,善待患者,是他对患者的承诺。很多认识莫运波的人都知道,他看病,不会莫名其妙给你开贵药或者乱开药,无论家庭贫富,他总是为患儿精打细算,花最少的钱,又能治好病。在他看来,许多家庭因病致贫,如果不设身处地为患儿着想,有违医者良心。
采访中,莫运波说:“治病就要站在患者的角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与患者拉近距离。”他时常会考虑患者的情况,吃药能好的就不用输液打针,一切以病人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
儿科医生工作量很大,莫运波除了每天要对几十个住院患儿查房、组织疑难病例讨论外,还要安排时间上门诊。因名气大,他的门诊号经常一号难求,为解决患儿看病难的问题,满足学龄儿童及异地患儿就医需要,他主动延长坐诊时间,经常顾不上按时吃饭。为方便读书儿童的就诊,他还多加一天门诊,利用周六时间为患儿看病,即便在休息时间也常有“老病号”主动找上门,对待这些患儿他从未拒绝,周边区县慕名而来的患儿更是络绎不绝,无论再忙再累他也没有半点怨言。
医院门诊上班时间是从上午8点—下午4点,而莫运波坐一天门诊要看150-200不等的患儿,最早晚上7点半下班,最晚的时候,晚上10点多钟才能下班。“必须要给患儿看完,尤其是其他区县来找我看病的,当天的患者看完才心安。”莫运波说道。
苦练内功刻苦钻研 医学之路学无止境
从事儿童内科临床诊疗工作近二十年来,莫运波对工作精益求精,以科学合理的用药、真诚周到的服务、优秀的职业道德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对待每一位患儿,深得广大家长的信赖和敬重。曾获“重庆市万州区学术和技术优秀青年人才”、“万州区医德医风先进个人”、“万州区白求恩技术练兵标兵”、“三峡好医生”、“重庆市健康卫士”,“最美医生”、“三峡平湖英才、万州区重点学科儿科学术带头人。
医学之路,学无止境。多年来,他边工作边学习,日复一日与疾病较量,无论白天黑夜,不分周末假日,拼命钻研医术。积极参加各类培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特别擅长儿童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炎、扁桃体炎等疾病的诊治,并在儿童哮喘规范化治疗领域取得较高成就,多次在省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论著,被推选为万州区儿童哮喘防治中心主任,重庆市儿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儿科专委会呼吸学组专委会委员,重庆市儿童健康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医院协会儿科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儿科中西医结合专委会委员,万州区儿科专委会主任委员,重庆市儿童临床重点专科学科接班人。
莫运波还先后发表《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256例病毒检测分析》、《邦备治疗儿童咳嗽嗽变异性哮喘疗效观察》等多篇论文,主研的《中药后续治疗小细胞肺癌临床研究》获重庆市科技成果二等奖、《标准化过敏原对儿童过敏性疾病的临床研究》获万州区科技成果二等奖。还主持了科研项目——FeNO检测在儿童哮喘治疗中的临床价值研究、血液灌流术在儿童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临床应用。
步伐匆匆坚定不移 守护库区孩子健康
四月末,处处还能见到春天的气息,江南分院五福池边绿树成荫,红色的蔷薇花开正盛,而行色匆匆的莫运波却无暇欣赏这片春色。
多重角色,注定了莫运波的脚步永远匆忙。
作为业务副院长,他需要完成医院行政工作;作为副主任医师,至今仍坚持每周二天出门诊;作为儿童呼吸科专家,他还需要带头查房。行政楼、门诊、病房,一周6天都是在这三个地方来回。
2015年,任儿内一科主任多年的莫运波被任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江南分院业务副院长。在莫运波看来,领导给了他一个广阔的舞台,让他有更多机会为医院发展贡献一份力的同时,也深感肩上的责任更重。
这些年,江南分院重点打造亚专业,将儿内科进行亚专业分科,分为呼吸内科,神经、心血管科,消化、血液科,促进各亚专业学科发展,增强内涵建设。医院发展的儿童纤维支气管镜和小儿内镜检测填补了渝东北片区的空白,今年准备攻克小儿心血管介入治疗,这个项目推广后,小儿先心病患者不用跑重庆、成都等地,都在本地得到有效的治疗。
在江南分院新生儿病区,新生儿暖箱搭着粉色的避光毯,医生认真查看仪器的各种监测数据,护士在治疗车前进行抽血,暖箱里偶尔传来新生儿的啼哭声。
新生儿科是重庆市危重新生儿转运中心,60多个暖箱有序摆放,暖箱里有20个早产低体重儿,24小时全托管,一位900多克的宝宝在暖箱呆了三周后,长到1100多克。莫运波告诉记者,医院新生儿病区接诊的低体重儿仅550克,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这位新生儿宝宝的生命体征平稳,出院时各项身体指标正常。据介绍,暖箱年治疗新生儿1800多人次,进一步提高早产儿、低体重儿的成活率。
为了全方位扶持亚专业的发展,医院十分注重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每年都要引进优秀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同时,组织临床医生前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的大医院进行专业学习。“除了发展好我们的优势学科,下一步,分院将重点攻克小儿支气管镜介入、儿童消化肠镜、儿童癫痫深酮饮食治疗、小儿肾脏透析等。”莫运波说,救好一个孩子,就是挽救一个家庭,作为一名儿科医生,看到孩子恢复健康是他最欣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