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24 14:02:21 三峡传媒网
陈方河(右)向客户介绍水蛭养殖技术
记者 凌芸 文/图
水蛭又称蚂蟥,这个令不少人避之不及的生物,在长滩镇太白溪村村民陈方河眼里,却是地地道道的“软黄金”。
11年来,陈方河为村民挖掘到养殖水蛭致富的新兴产业,年产水蛭以及干制品1000多公斤,年收入达100多万元,成就了自主创业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梦想。
近日,记者来到陈方河所在的水蛭养殖基地时看到,大小不一的水塘旁,搭建了一个500多平方米的通风大棚。此处是陈方河搭建的育苗棚,潮湿的土里放着活体水蛭,体型略呈纺锤形,背面呈暗绿色,全身光滑,上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枯草。“我放了2500公斤种苗在土里,半个月后就会孵化出卵,5月初会产出小苗。”正忙着给水蛭下种的陈方河告诉记者,一条水蛭产两个卵可以育苗20条左右,多的时候有35条,从产卵到孵化到养殖的经验都是他多年摸索出来的,这也关系到自己一年的收入。
他扒开土,拿起几条水蛭,观察产卵情况,记者心里不免有些犯怵。“别怕,这种水蛭不吸血,最爱吃的是田螺。”采访中,陈方河告诉记者,他采用的是网箱养蛭,生态饲料,套养泥鳅、黄鳝的混养模式……
据了解,水蛭的养殖周期很短,每年5至9月份养殖,10月份销售。目前,陈方河养殖的是宽体金线蛭和日本医蛭,这两种水蛭在市场上不愁卖。
为降低成本,陈方河自学育苗技术;为精细管理水蛭,陈方河将水塘水面隔出几片大小不一的方格,按不同标准投入水草、螺蛳等,并在大水塘上边及周围布了纱网,防鸟、鼠捕食,也防水蛭爬走。在他的养殖基地,各种卵茧、种苗、小苗、青年苗和干品都十分畅销,吸引了全国各地和重庆周边区县的养殖户前来考察学习。
养殖水蛭的道路上,陈方河一路走来经历了很多次失败。所幸,功夫不负有心人,陈方河最终成功了。
在普通人眼里,水蛭是一不小心爬上腿大口吸血的“害虫”,但在养殖户眼里,水蛭是值钱的宝贝——药用价值高,干制品可制成中药,具有治疗中风、高血压以及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功效,市场需求潜力大。由于近年来野生水蛭减少,市场货源紧张,而且因人工养殖难度大,市场上水蛭干制品价格达到每公斤1000多元。
自从确定了要养殖水蛭,陈方河便开始大量收集水蛭养殖的信息。经过5年多的摸索和无数次的失败,他一度想要放弃,在长滩镇领导干部和朋友支持鼓励下,他将整个养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一一列出来,并一一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从种苗的运输、消毒、食量、需要的水质,水中氨、氮、硝酸盐的含量,温度……他全程重新梳理,不放过每一个细节。
付出总有收获,近几年,陈方河的养殖基地扩大到50亩,其中有10亩养殖田螺。太白溪村是贫困村,产业发展还带动了村民种草。水蛭吃螺蛳,螺蛳吃青草,螺蛳也承包给当地村民养,让村民养螺蛳亩产值在5000元左右。这几年,常年在养殖基地务工的贫困户有20多人,每年人工工资达到十多万元。水蛭塘里面的小螺、大螺,养殖的全程都是使用腐熟有机肥,不用化肥和农药,每年收购附近的青草,杂草及几个养殖场的畜牧粪便达到几十吨,发酵后使用也大大改善了周边的环境卫生。
经过多年研究水蛭的生长习性、交配繁殖、精养育苗、越冬等各个环节,陈方河现已成功研发实践水蛭的仿野生高产。其养殖基地每年收获的鲜品以及干品水蛭,销往四川、江苏、广州、重庆等全国各地的药厂,供不应求。
“在农村能干出一番事业,全靠党和政府的好政策。”陈方河说,下一步,他将对日本医蛭的养殖模式进行优化,准备无偿为周边村民提供水蛭养殖技术,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以此带动村民共同走上“蛭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