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08 17:59:29 看万州
“看咯看咯,用飞机洒肥料啦……”春日里,孙家镇兰草村,用无人机洒肥料的小视频,在当地人微信圈里引发了一阵轰动。许多老农民咋舌:也,田还能这样种呢?
怎么种田?谁来种田?初春时节,记者深入乡村田野,发现与前几年相比,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已经不太一样了。在万州的田间地头,年轻的面孔越来越多,智能的设备越来越全。“种地一年不如打工一月”的情况正在发生积极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才从城到乡加速回流,来到这片希望的土地上。
新农民都从哪里来
“余洪军,90后,刚毕业没多久的大学生。”孙家镇农业全程机械化服务现场会上,区农机推广站站长聂华林介绍。
“大学生”“90后”,聂华林嘴里的这两个词,很难与面前这名皮肤黝黑、手指粗糙的男生联系在一起。
可能是见多了质疑的眼神,余洪军不但不恼,脸上还带着笑,“看不出来吧。刚毕业的时候,我也是个皮肤白皙的学生呢。那个时候,没现在这么黑。”
手持遥控器,两眼目不转睛地盯着不远处的无人机,上升、下降、喷洒…….硕大的无人机被余洪军运用自如。风里来雨里去,一年四季,他对如何更好地将无人机推广到农业领域倾注了太多的心血,曾经白皙的学生娃,渐渐淬炼成今天的模样。
“日子好着呢。”余洪军老是笑,他说自己走对了路。
2017年,大学毕业的他成立公司,经过一年的推广宣传,飞防作业已经遍布全市近10个区县,涉及果树、森林、粮油、花卉等作物病虫害防治,防治面积约20000余亩。
“实践证明,无人机作业效率是人工的12—40倍,病虫害防治效果好,且成本明显优于传统人工防治方式。”余洪军脸上不无自豪。
和余洪军不同的是,走马镇马安村的冉崇琼是一位返乡“能人”。2016年5月,在外闯荡多年的她回到家乡,开始探索适合该村发展的产业。在发展“老本行”中药材种植上,冉崇琼第一年开辟5亩自留地,试种多种药材。经过一年试种,冉崇琼找到了适合马安村土壤和气候的中药材——前胡。第二年,冉崇琼在马安村流转土地200多亩,全部种上前胡,成为马安村第一个规模化种植中药材的人。
2018年,看了冉崇琼的前胡变钱财,马安村20多户村民开荒挖地,纷纷跟种中药材前胡。到今年,“眼红”的村民越来越多,500多亩荒地被开垦出来,先后有200多户村民自发在自留地里种植前胡。
就这样,在冉崇琼的带领下,马安村从一个空壳村摇身一变成了中药材村,村民开始了药材发财路。
像余洪军、冉崇琼这样的新农民,万州已有近8000人。他们的年平均收入比当地农民平均水平高出17%,高的超过50万元,最少的也有6万元。
有的是高素质青年农民成了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和农民合作社带头人。也有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和退伍军人,纷纷来到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戴眼镜”的农民多起来了。
新农民优势在哪里
新农民和老农民,有啥不一样?
“以前,是种地问老农;现在,老农可不如新农呢。”分水种李大户林德建说。
林德建的父亲种了一辈子李子,只管种出来,不管品质好不好。“现在不行了,修枝防虫施肥样样不能缺。”林德建深有感触,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到头来都有可能影响果子的收成。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就拿施肥来说,以前也施肥,可是施的都是化肥,所含养分种类单一不说,还让土壤越来越差,果子品质也大打折扣。
现在,林德建种李子,自己说了算,春季李花盛开的时候治虫,夏季注意防干旱,秋冬季修枝锄草,得一步一步有条不紊地干。
按照标准化种出来的果园,排水、道路、水塘一应俱全,棵棵李树内空晾风,树形像伞,一到开花时节,仿佛一场“春雪”如约而至,如诗如画。一年下来,光靠这些李子就能挣个10来万。
流转了1000多亩稻田以后,甘宁镇取宝农机专业合作社胡文政购买机械设备的脚步就没停过。“这么多年,就这些机器投入就有100多万。”胡文政笑着说,别看我生在60年代,这些新玩意儿样样都会呢。
“我们成立了合作社,水稻‘耕、插、防、收’全过程,大家都能去做。我也会,所以这些设备我都买了。”胡文政说,你看,旋耕机、高速插秧机、收割机大的小的样样都有。
“一台大型旋耕机,一个小时能耕五亩,相当于一个劳力干五天。”胡文政自己有1000多亩田,一个月时间就能犁完,其余的时间都给别人耕田,提供社会化服务。每亩200元,除去油钱和磨损费用,耕作50亩地,还能增收4000多元!
新农民未来在何方
“大家手拉手,看镜头!”大周镇五土村江畔观景平台上,十几位穿着时尚、带着传统乐器结伴来游的老人,将笑容和回忆留在照片里。
“山水云雾如诗如画,五土村的这段景色真美!”大周镇党委书记王智勇介绍,过去,村里空守着好生态,没法转化为产业,不少村民还要外出务工养家。
2014年,镇里决定帮助五土村发展旅游产业,沿江规划古红橘林,建设观景采摘长廊。这两年,来到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长廊越修越长,村民们承接乡村生态游的产业也越来越丰富。
一层咖啡茶室、二层中式餐厅、三层观景平台,后院还有民宿客房,大周镇一处临江农家院,改造后取名“滨江小筑”。雾萦长江、红橘万亩的景色,在房间里就可以收入取景框,吸引着城里人来此润肺、养眼、静心。
“长廊带来了人气。两年前我回到村里,流转农房干起了农家乐。”记者去采访时,村民孙继华的农家乐周末已有二十多桌饭菜的订单,客房更是早早订满。
在万州,像五土村这样建在天然景区中的村庄不在少数,像孙继华这样从“外出赚票子”变“回家开馆子”的人也越来越多,在他们看来乡村正成为一片热土,成为大家追逐的地方。这里,就是他们未来的发展之路。
与北方不同,重庆山高谷深,沟壑纵横,15°以上的耕地面积占51%。地理条件决定,重庆无法复制北方的大规模农业、大机械作业。必须走适度规模经营之路。万州按照这一路径,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加强农业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大数据智能化为现代农业赋能,不断提高农业经营效率,让新农民的收入相当于或高于当地二三产业务工收入。
“现在,我们要打破传统观念。用市场的手段来解决问题。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我们要把基层党员、农业专家、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青年、新型职业农民及下乡人才等这些人才队伍建设起来、整合起来。”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比如引导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有“乡愁情结”的企业家、向往田园生活的城市居民等城市人才下乡创业,政府部门也会优化农村创新创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