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28 18:48:16 看万州
今年76岁的郑先章是柱山乡青高村的“红人”,他退休后,并没有待在城里颐养天年,相反,回到了农村“下苦力”。 他为了让家乡变得越来越好,拿出大半辈子积蓄用于村里修公路建观景亭,还带头助力乡村旅游发展,备受乡邻赞誉。他说,所做一切不求回报,只为家乡越来越好。
造福乡邻 修好路迎乡亲过好年
这两天,柱山乡青高村5组有一条加宽干道进入收尾阶段。
这是一条没有政府出资,没有乡邻集资,完全由青高村5组村民郑先章出资改造的乡村公路。
1月28日上午9时刚过,在村主任李廷明的带领下,记者在青高村5组见到了郑先章。只见他戴着一双白手套,穿着一双解放鞋,正跟着几位村民在公路上忙着收尾。
李廷明告诉记者,这条路连接青河路,因为坡陡路窄,村民出行一趟很不容易。
落后的出行道路成了青高村村民的一块心病,而对于土生土长在青高村的郑先章来说,在城里行医这些年,感受着外面日新月异的变化,再看看家乡这条土路,心里不是个滋味:“当时我就下定决心,自己出钱,为乡亲们把路修好。”
2018年10月28日,青高村5组到青河这条长约500米的村级路终于动工改造,三个月后初见规模。“他修这条路花了七八万,从没跟村里要过一分钱,都是自掏腰包。”李主任说。
“这么多钱应该留给后人,拿来修啥子路嘛!”个别不懂郑先章的人,说他太傻了。
“快过年了,乡里乡亲也回来了。修好了路,大家走着舒服,多好呀!”郑先章说,“一个人活在世上,为大伙儿做些有利的事情是应该的,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乡贤有闲 修人行道建造景观亭
站在扩宽填平的村道口,驻村干部李迎春满是钦佩的说:“青高村到青河并不是郑先章修的第一条路。”
青高村地处深山,从甘宁水库到青高村有一条崎岖险要的山路,那里只有十几户分散的住户,加之政府财力有限,一直未修新路,长期的出行不便,切断周边村民发展致富的可能。
2013年夏天,郑先章从城里回到农村,开启了他的修路之旅。
“回乡修路之前,老郑在城里开了家医馆。”李迎春介绍,郑先章开医馆之前在柱山行医几十年。行医期间,他经常背着重重的药箱翻越几十公里山路去给病人看病,同时还经常免费为村民看诊,尽量开最平价的药,只收药本费,甚至为看不起病的村民自掏腰包垫付药费。
“后来为了修路,他也是花了不少心思。”李廷明补充道。治病救人郑先章得心应手,可修路却是外行。从哪里修到哪里?怎么修?请哪些人来修?用什么材料来修?成本如何?他都只能找人咨询和自己摸索。
从青高村到甘宁水库,郑先章来回奔波不下十次,向当地的村民征求意见,和政府做好沟通,用卷尺量长度,用本子记地形,找可靠的人员做咨询……
之后,选材料、请工、施工作业,郑先章一丝不苟、亲力亲为。仅仅两年时间,就花去了他大半辈子积蓄,终于铺就一条蜿蜒两公里的石板路,以及三座古香古色的凉亭。
弘扬新风 当好乡村发展领路人
除了修路建观景亭,郑先章还是乡村发展的领路人。
“好看的地方都是打造出来的,青高村背依青山,面朝高速公路,自然条件优越。期待大家共同努力,将文化和旅游融合,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带动百姓增收。”这是郑先章谈乡村旅游发展时的期盼。
郑先章不愿意错过家乡发展的机遇,早几年前他就有了行动。2016年春天,他用那双满是皱纹的双手,在庭院及周边培育了一批花草苗木。如今道路两侧、庭院周边栽种着各色花草树木,即便是隆冬时节,村庄里依然满目葱绿。
郑先章告诉记者:“我打算先培育木棉,把院落打造出来,这样政府就有了参照模板,大家一起把旅游搞起来,到那时候的柱山一定很美很美。”
从免费为困难群众治病到自掏腰包修人行便道、拓宽村公路,再到当乡村发展领路人,郑先章的一系列举动获得了群众和干部一致称赞。
2018年,郑先章被评为2017年度万州区“十佳新乡贤”,同时获得一千元现金奖励。“当时,他将这笔奖金转手捐赠给了同村的困难群众。”与记者谈到乡贤郑先章时,柱山乡党委书记充满着钦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