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0 11:09:51 三峡传媒网
恒合乡打造乡村游新景点,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普子乡扶贫工作人员入户宣传惠民政策。
龙驹镇古堰村脱贫户搬入新居贺新年。
铁峰乡富强村四组老党员陈俊周,带领村里7家建卡贫困户发展翠玉梨种植,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龙沙镇大力发展榨菜种植,马岩村贫困户在榨菜基地务工增收。
甘宁镇特色农业产业助农增收
2018年,万州区在脱贫攻坚中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精准方略、突出问题导向,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持续保持高强度攻坚态势,持续巩固脱贫成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深化到村到户帮扶,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起好步、开好局。
精准施策 巩固成果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万州区扭住精准,找对穷根,精准落实到村到户措施,巩固脱贫成果,促进持续增收。
走马镇凉风村是万州区19个扶贫开发重点村之一,帮扶人员要求专家对土壤、气候等进行实地考察后,通过研判分析,认为适合在光照充足的凉风4组和8组发展油茶产业。村里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农民以土地入股,首批发展了油茶200亩。
万州区精准施策到村,确保贫困村稳定实现“建八有、解八难”。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脱贫产业,2018年安排产业扶贫项目135个,全区新建标准化特色产业基地3.5万亩,完成7万亩经果林改造。大力实施交通扶贫提升行动,启动实施通组公路1800公里,客车通村率达到99.6%,有效缓解了群众出行难、农产品运输难问题。全年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387处,受益21.37万人,实现贫困户全覆盖。落实农网改造投资5750万元,完成66个村社农网改造升级。大力实施网络扶贫提升行动,全区448个行政村实现光纤“村村通”和4G网络的有效覆盖。
同时,精准帮扶到户,确保贫困户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扎实开展动态管理,严格按照“四进七不进、一出三不出”具体标准和“八步、两评议两公示一比对一公告”的流程进行识别。精准实施教育扶贫,2018年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初中入学率均为100%。设立健康扶贫医疗救助兜底基金,对贫困患者实施兜底性救助。精准实施安居扶贫,危房改造底数清、任务清。全区建卡贫困人口实现常年性转移就业3.88万人。全年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资金13185.4万元,涉及贫困户2509户,帮助他们发展产业。
深度发力 破解贫困
要破解深度贫困,就必须深度发力。市级深度贫困镇龙驹镇向东村的基础设施即将得到改善,全长8公里的潘王路改造进入收尾阶段。这条路的拓宽硬化,不仅能改善村民的出行环境,还连通了村里的李子产业园。今年,产业园的李子将进入盛产期,道路的改造无疑对李子的运输销售提供了便利。
过去的一年,龙驹镇深度贫困脱贫攻坚取得可喜成绩。基础设施完成农村道路新建19.2公里、通组道路硬化82.5公里,道路安防设施安装118公里,开工人行便道硬化217公里且大部分完成,开工安全饮水池201口,完成9个村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新建通讯移动基站12个;产业发展持续壮大,新完成特色产业种植10373亩、产业整地6800亩,新培育发展家庭农场、股份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51家,新发展微型企业63家;到户到人措施精准落地,发放教育资助7512人次、医疗救助9481人次、低保兜底146户,开发公益性岗位和推荐岗位解决建卡贫困群众就业412人。
同时,万州区还确定了19个扶贫开发重点村。2018年,各重点村分别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稳定脱贫行动方案。今年,统筹整合专项资金9500万元,每个村安排500万元用于扶贫开发建设,实施项目89个。切实抓好基础设施、主导产业、美丽乡村、集体经济、公共服务等重点工作。目前,在建项目72个,已完工项目13个,完成投资5429万元,占总投资的57%。
志智双扶 激发动力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只有精神脱贫,才能让物质脱贫。
溪口乡玉竹村的贫困户熊道成身体不好,此前对脱贫信心不足。在帮扶干部的多次鼓励下,他跟着村里发展起了蜜柚产业。2018年,果树进入生产期,又大又圆的柚子煞是喜人,一批又一批的客人自驾前来采摘,不久就销售一空,腰包鼓了起来。以前难见笑容的熊道成,现在笑容舒展,干劲十足。
万州区在脱贫攻坚中坚持扶志与扶智并举,着力在思想行动上扶志、致富能力上扶智,用精神扶贫引领精准脱贫。
对贫困户加强政策技术培训,提升他们的致富能力。把普及贫困乡村群众的农业生产技术作为重要抓手,按照本地脱贫攻坚产业发展规划,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扶贫开发重点村提升工程实际,抓住农事季节,组织产业发展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抓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提供最新科普知识。加强致富带头人培育拓展致富,对421名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开展扶贫创业培训,每名致富带头人与所在贫困村至少3户以上的贫困户签订了带贫益贫协议。大力开发适合贫困群众的公益性岗位,确保走不出去、有就业能力和条件的贫困群众能就地就近就业,已开发公益性岗位888个。深入开展“除陋习、树新风”专项行动,建立健全村规民约,着力治理农村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减轻贫困户负担,提振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精气神。同时,积极探索建设扶贫车间,吸引区域龙头企业将生产线或加工点向深度贫困镇和扶贫开发重点村延伸,建成并已申报区级扶贫示范车间6个。
关键词·一个不落下
贫困户变身小股东
“我们前不久召开了分红大会,今年获得丰收的百香果产业进行了分红,大家高兴得不得了。”龙驹镇向东村的贫困户张均说起以股东身份参与分红的事,就喜不自禁。
张均虽然年纪不大,但身体残疾,不能干重活,家里生活困难,他自己的情绪也很低落,存在自卑心理,生产积极性不高,对脱贫也没有什么办法。用他自己的话说:“像我这样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人,怎么来脱贫嘛。”
向东村第一书记姚茂瑜来到村里后,和村支两委及村民代表多次外出考察学习,决定发展百香果,村里成立合作社,让贫困户以土地和帮扶干部的帮扶资金入股,带动贫困户增收。
谁知在开村民大会的时候,出现了“卡壳”问题,意见不统一,张均就是反对声很大的一个。“啥子百香果,听都没听说过,还叫我们来种,失败了谁负责。”张均不肯拿出自家的土地流转,表示自己一年重点粮食还能保证收成。
本来张均不流转土地,百香果产业仍然可以发展,但是张均的脱贫问题就难办了。不能让一个人掉队!姚茂瑜和村干部又多次做他的工作,他还是不同意。最后,姚茂瑜只得和他商定,百香果产业发展成功了,就按照合作社的规定来分红;要是万一失败了,每亩土地自己补给他500元。
2018年3月,首批150亩百香果全部栽种完毕,采摘园建立起来了。到底结果会怎样,张均也很关注,时不时地就要去采摘园看一看。到了8月,就看到成果了,一个个百香果挂在架子上,很是喜人。因为品质有保障,通过线上线下很快销售一空。
张均年轻,接收新鲜事物快,就负责百香果的网络销售,北上广的客户都有,他打包发货,忙得不亦乐乎。去年,向东村的百香果总共采摘了3批,并全部卖出,收入数十万元,并进行了分红。
张均流转土地加上分红收入,算下来平均每月有数千元的收入,高兴得不得了。“现在政策这么好,村里又扶持我,自己再不努力脱贫怎么都说不过去,我对未来充满信心。”现在的张均,浑身充满精气神,好像换了个人一样。
市民说变
身体好转了 信心回来了
“叮当叮当。”燕山乡泉水村的茶园基地内,石匠牟益凯精心雕琢着石头,身上看不出一点贫困的影子。
“去年收入还不错,就在家门口务工,收入了2万多元。”牟益凯说,自己的病情好转了,能挣钱养家了,对脱贫致富充满信心。
以前,牟益凯的日子其实过得很滋润,作为一名石匠的他,因为属于“技术工人”,务工收入比一般人要高,再加上他本身很勤奋,在村里算日子好过的一类。
不论是谁都怕病。前几年,他查出患了尘肺病,为治病花光了积蓄,还欠下了外债,成了建卡贫困户。虽然经过治疗病情好转,能够从事劳动了,但是再像以前那样外出务工,还是觉得有些力不从心。
村里的茶园基地老板得知他的情况,就优先安排他到基地务工。因为牟益凯会石匠手艺,园区开出的工资比除草等务工人员的工资高许多,也不给他规定任务,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在工作中,他更加注重对粉尘的防护,工作时都要戴上口罩,避免病情反复。
牟益凯说,生了这场病,原本以为这辈子就完了,要过苦日子了。好在有干部的帮扶和园区老板的关照,自己又能成为家里的顶梁柱,没有比这更高兴的事情了。
记者 夏荣伟 通讯员 郑坤拾/文 何忠 冉孟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