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4 10:29:35 三峡传媒网
李会英正在给竹鼠搭棚
憨憨的竹鼠
记者 张倩 通讯员 左欣颖 文/图
郭村镇笔锋村,59岁的村民金其明和老伴儿李会英“另辟蹊径”养殖竹鼠的消息在村里传开了。近日,从万州城区驱车50多公里,我们走进大山深处的笔锋村,探寻这对老夫妇的脱贫创业之路。
从“28”只到“8”只竹鼠
走进金其明的竹鼠养殖场,成片的竹林掩映下,场房宽敞干净,丝毫没有难闻的气味,一个个整齐统一的水泥“箱子”便是竹鼠的家,勤劳的女主人李会英正把一节节竹子和剥好的扁豆放进箱子里,肥溜溜的竹鼠在不停地啃着食物。
“竹鼠市场价格高,一般一斤在70、80元左右,养好了利润还是可观的。但现在我暂不打算出售,先扩大养殖规模,销售渠道我们也已经找好了,关键就是要掌握好繁殖技术。”李会英一面观察竹鼠的进食情况一面说。
竹鼠养殖在万州及周边区县并不常见,起初这个想法是老两口的儿子提出来的。
“娃儿一直在外头务工,有一次他到外地学习,看到别人的竹鼠产业做得非常不错,就想自己来试一试,我们也支持他的想法。”金其明说,今年年初,儿子学习了竹鼠养殖技术后,拿出2万元本钱,买回来28只竹鼠种苗,搞起了特色养殖。老两口负责日常的管理和竹鼠的繁殖。然而,因为经验不足,不到一个月,28只竹鼠接连病死到仅剩8只。残酷的现实让初次创业的老夫妇和儿子备受打击。
“不甘心,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不放弃。”老两口痛定思痛,下定决心,如果能把仅剩的几只竹鼠盘活、盘好,算给年轻人一些鼓励和支持,也能减轻家庭的负担。
从“8”只到“30”只竹鼠
竹鼠,肉质美、营养高、用途广,市场供不应求,但这些小家伙野性十足,对食物挑剔,人工养殖,很有挑战。
老两口铆着一股劲,反复总结经验,从养殖场的卫生到通风,从鼠舍的温度到光线,从竹鼠的休息到进食,从食物的挑选到水分含量等等,每个环节都一一捋清楚、做踏实。“白天,一般就是我在家服侍,砍竹子,挑玉米,剥豆子,剁细了来喂这些家伙;晚上,我两个要起来观察它们的情况,生怕有个三长两短。”李会英感叹说。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仅剩的10只竹鼠健康地活了下来,并顺利产仔。“目前来看,越冬、繁殖都没有什么大问题了,加上这批竹鼠产下的幼仔,已经有30只了。”看见一丝曙光的老两口更加干劲十足了。
从贫困户到“示范户”
三年前,金其明一家还是建卡贫困户。由于老伴儿患有糖尿病,加之家中有年幼的孙子需要人照顾。于是,老两口放弃了在外务工,回到老家务工。此后,全家人生活开支靠儿子一个人的务工收入支撑,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如今,已经脱贫的老两口也没闲着,既要忙农活,更要饲养好竹鼠。方圆几里,哪里有竹子,老两口最明白;哪个山坡的茎秆好找、杂木好砍,老两口最熟悉;一逢赶场,就来到附近的场镇,捡拾削剩的甘蔗根。山沟里、深山中,常见老两口操劳的身影。
这段时日,不少闻讯的村民都赶来“围观”金其明家的竹鼠。有村民前来请教经验,老两口悉心指导,知无不言。“有想法”“好好干”村民也不忘给老两口提振鼓劲。
“销路根本不用愁,而且价格好,比养猪划得来好几倍呢。”老两口乐观地说。
笔锋山上,小竹鼠托起的脱贫致富梦,正一步一步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