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3 18:06:21 三峡讯
水袖飞扬,叙述戏曲精妙
变脸吐火,抒发心中热爱
生旦净末丑,昆高胡弹灯
川剧,
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
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
川剧积淀丰富,
拥有一大批优秀剧目。
书写川剧辉煌
所有的场景
都在重庆市三峡川剧团
因为他们的存在
让这项万州区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重庆市三峡川剧艺术研究传承中心,简称“重庆市三峡川剧团”,由原忠县“九人班”逐渐演变而成,成立于1952年,原名万县市川剧团,在重庆市直辖后更名为重庆市三峡川剧团,是重庆仅存两个国有专业川剧表演团体之一。
三峡川剧团历史悠久,行当齐全、阵容整齐,现有职工73人。相继招收了五批学员,以及四川省川剧学校、西南川剧院等专业川剧艺术人才,属川剧下川东流派。目前团里年龄最小的成员为15岁。
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
寒来暑往,
不间断的是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他们用一钗一饰,
缀成女儿熠熠生光的点绸头面
或是蓝梳角巾,
化作意气风发的少年
端步至台前,
起手咿呀,惊艳登台。
翩翩少年郎,公子世无双;
身姿绰约,顾盼生辉。
建团至今,演出过传统剧目四百余个,挖掘整理剧目一千余个,自创剧目数百个,开展城乡演出万余场,观众达八百余万人次,所演剧目多次在全国、全市获得各种大奖。
三峡川剧团一直致力于川剧艺术的保留、传承、创新和发展,为川剧事业的弘扬、保护、普及、推广作出了努力和贡献。三峡川剧团平均每年演出场次达150余场,承担了市、区两级的城乡文化演出、惠民演出、精品剧目展演、扶贫攻坚及各种庆典演出,满足了渝东北及三峡库区欣赏川剧艺术的需求,是一支植根基层,服务基层,长期活跃在基层的文艺队伍,肩负着川剧艺术传承、发扬、推广普及的责任。
2003年至今,三峡川剧团参加了市区两级各种接待和交流性演出活动,高质量、高标准的将演出送到了边远、落后、贫穷山区村社的田间地头,为重庆周边区县的乡镇、街道、学校及广大的农村观众送去了党和政府的关怀,满足了农村观众的文化需求。
代表剧目有川剧《煮海记》、《柳荫记》、《狸猫换太子》、《十五贯》、《哑女告状》、《玉燕记》、《御河桥》、《狐仙》、《荷珠配》、《绣襦记》、《白蛇传》、《杨八姐盗刀》、《武松杀嫂》、《鸣凤》、《白露为霜》等。
2011年6月谭继琼凭借《鸣凤》的出色表演成功摘得第二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实现了万州区梅花奖零的突破!
据了解,近年来三峡川剧团所创作的剧目多次获得全国、省市各种大奖,其中国家级10项,省部级14项,区级16项,同时多次代表重庆市及万州区晋京参加各种全国性比赛及展演,为重庆市及万州区争得荣誉,扩大了重庆及万州区在全国的影响。
赞赏目光的背后,
是他们在嘈杂中所保有的、身为学子的稚嫩执着。
拥有耐劳苦的匠人精神,
是长久岁月里,
生命不息的唯一秘诀。
川剧变脸吐焰,
火光豁亮梨园。
正是这样的满腔热爱喷涌,
让川剧鲜活生动依然存在。
因为热爱,所以坚守。
为了进一步扩大“中国戏剧、万州现象”在全国的影响,更好的对非物质文化川剧事业的的传承发展和后继有人,促进万州区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三峡川剧团将积极努力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培养一批,招收一批川剧人才;挖掘一批、整理一批经典剧目;改编一批、创作一批优秀作品;
精心打造现代川剧《白露为霜》;继续打磨精品剧目川剧《鸣凤》;为文化惠民送戏下乡到基层,每年坚持创作新节目;
打造几台日常演出精品小剧目;努力争取和打造一个常态化的惠民演出基地,培养更多的川剧人才和川剧观众。
现剧团目前正面临四大困难
1、人才培养
2、演出场所及设施设备
3、抢救、保护一批老艺术家的精品力作及濒危的优秀传统折子戏:
4、加大对大型剧目创作的投入
三峡川剧团将坚定不移秉承“出人、出戏、出精品”的宗旨,负重拼搏,求生存、促发展,努力将川剧这一优秀地方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为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在这古老和年轻并重的厚重文化里
值得我们守护的东西很多
璀璨的川剧便是其中一个
传统文化与现代美的融合,
作为万州人,生活在现代的我们
都应有这样一份坚持,
永远热爱!
三峡都市报社全媒体记者 唐梦宣 李金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