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跟帖

“龙头”高昂待腾飞

2018-10-11 17:21:12 看万州

潭獐峡蜿蜒流淌,滋养着一方水土。


但毗邻潭獐峡的梨树乡龙头村因地处海拔600至1100多米的喀斯特地貌区,却自古贫穷。“一方面地处深山,位置偏远,加之喀斯特地貌,山高坡陡,雨水积蓄难,多年来遇雨成涝、遇旱成灾,耕地缺乏灌溉水源,严重制约了片区发展。”村支书方国兵认为。


转机出现在2017年。龙头村被列入全区19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帮扶单位区水务局水土保持局易兴平任“第一书记”。初到龙头村的易兴平带领着帮扶队员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实地走访、调查、座谈,为龙头村开出了“脱贫方子”,将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提升三个方面,奏响龙头村脱贫“三部曲”。


第一步改善基础条件
深秋时节,远处的大山上层林尽染,在距离万州城90多公里的龙头村五组,“轰隆隆”的机器声打破了山乡的宁静,眼前,一条白色的刚刚硬化不久的人行便道顺着山势蜿蜒向前。“这就是我们正在实施的坡耕地水土流失整治项目。”易兴平指着水泥人行便道解开了记者的疑惑。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作为龙头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从8月份开始启动以来,目前已经修建蓄水池一个,以及2公里多的生产便道,接下来将继续配套建设机耕道路、田间排灌沟渠、道路边坡绿化美化等工程,项目总投资45万元。


通过项目的实施,将原先的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不仅要让荒山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的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同时要为农、林、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以前村子里到处都是光秃秃的石头,一落大雨,雨水就带着‘鸡啄地’里的泥土往山下冲。泥土冲走了,‘三大坨’也种不成了。”村民黄素梅家里的几亩地,都处于石漠化区域,贫穷的家境让她只能外出打工。


今年,龙头村计划总投资438万元,计划共治理坡耕地1330亩,主要涉及6个果园。“只有把基础设施搞好了,产业发展才有希望。”易兴平介绍,从去年开始龙头村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完成了45公里人行便道,2.2公里产业公路,完成了塘堰整治3座,排灌沟渠3.8公里,蓄水池6座,新建了两处休闲广场,改扩建和装修了龙头村便民服务中心。开展了“长江生态屏障区绿化提升行动”万亩植树活动;实施了公路沿线美化建设工程,美化里程32.6公里。


第二步让荒坡披上绿装
站在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放眼望去,棵棵树苗随风摇曳,路边的波斯菊绽放出五颜六色的花朵,点缀着大山。“这是今年刚刚栽下的青脆李苗,苗子专门从分水镇石碾村购买来的。”站在一旁的村支部书记方国兵介绍。


“全村3567亩耕地,除1200亩水田外,‘鸡啄地’占了一半,种‘三大坨’(即苞谷、洋芋、红苕)只能填肚子。”方国兵生说的“鸡啄地”,指的是喀斯特地貌区中零散的土窝。多年种植“三大坨”等农作物,不仅收成难有保证,还极易造成这些土窝水土流失,加剧喀斯特地貌区石漠化,“村里重度石漠化面积一度达到1100多亩,种不成庄稼也关不住水。”


有没有什么办法,即能治理日益严重的石漠化,又能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呢?


“种烤烟、发展蔬菜基地……我们试了很多办法,但都收效甚微。”方国兵称,后来,经过多方考察和专家的指导,发现龙头村的土壤、气候和分水镇石碾村的条件差不多。于是决定在龙头村的喀斯特地貌区试验栽植青脆李。


“谁来种?”易兴平和方国兵一致认为,还是本村村民回来发展比较好,一来大家都比较熟悉,二来真正鼓足腰包的是老百姓。


于是,村里开始召集在外稍有实力的务工人员回来开会,通过潭獐峡的开发、特色效益农业的专项补贴等多种利好条件的叠加吸引,不少村民开始动心了,决定流转100来亩先试试水。


一下子,全村11位村民流转了村里2000亩土地,全部栽上了李子树,整地、栽植、施肥,通过精心呵护的李子苗,第一批流转土地的果园已迎来挂果期,明年将开始大面积投产。村里满目皆绿,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昔日的穷山沟、荒山坡即将变成“花果山”“聚宝盆”。


第三步提升人居环境

10月8日,梨树乡龙头村村民邵青芝早早地起床张罗早饭,干净整洁的厨房内,明亮的灯光下,邵青芝一边翻动着锅里的蔬菜,一边哼着小曲。用她自己的话说,自从厨房进行重新装修改造之后,炒菜做饭的心情都好了。


看着焕然一新的厨房,让人难以想象,一年前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潮湿阴暗的土墙房内让人分不清是白天还是黑夜,凹凸不平的泥巴地面时不时会被屋顶漏下来的雨水弄得更加潮湿不堪,恶劣的环境还滋生大量蚊虫,让人心生厌恶。


主要变化还得归功于全区环境综合整治。去年7月,随着全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推开,村里提出,按照“联户保洁”的方式将整个村划分为一个个小的集中区域,成立“联户保洁片”,每个片推选一名热心公益、有一定组织能力、勤勉细致的村民任“片长”。各户确定一名实际常年居家操持家务的保洁责任人作为“户长”。各村(居)民小组与农户签订“联户保洁”协议,承诺共同遵守“联户保洁”规定,明确“联户保洁”内容及相关考核公示激励办法和措施。
通过这一方式,两个多月下来,龙头村实现了华丽转身。


在距离村委会不远,一个名叫过路场的院子,让我们眼前一亮:座座民居错落有致,房前屋后干净整洁,鲜花绽放;泥泞小路摇身一变不粘脚的水泥路面,通往每家每户;曾经杂乱无章的厨房、卫生间,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装修,被户主打扫得干干净净。


不仅如此,以前村里没有垃圾桶,大家就把垃圾直接往河边倒,不仅污染了河水,还臭气熏天,环境差得很。自从村里开展了环境整治后,河里的垃圾被清理,村民们也一改乱扔乱倒垃圾的恶习,自觉将垃圾要么在自家烧掉,要么将垃圾入桶。


其实,变化最大的还是公路沿线,如今,全长10多公里的村级道路两旁不仅开满了五颜六色的波斯菊,还修建了19个古朴的垃圾亭,垃圾亭下整齐地摆放着3个蓝色垃圾桶,用来盛装附近村民的生活垃圾。

三峡都市报社全媒体记者 应凤林
责任编辑:何江东
延伸阅读:
  1. “龙头”高昂待腾飞 10月11日
  2. 万州区潭獐峡景区至云阳界连接线(白土-地 09月21日

留言 - 合作 - 招聘

精品万州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2-2018 精品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