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0 17:21:07 看万州
何仕红正在表演皮影戏。
皮影戏表演的部分道具。
古朴的木架,雪白的幕布,模糊而温暖的光影——在36岁皮影戏达人何仕红的巧手操纵下,皮影人物宛如起舞的精灵,在幕布上“活”过来——10月6日,星期六,当天下午,记者来到巫山博物馆时,这里正在进行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峡皮影戏表演。
二十年前与皮影戏结缘
放下手中的道具,喝了一小口水,卷卷衣袖,举手投足透露着儒雅。表演完一段《杨宗保大战穆桂英》,趁着休息的间隙,渝东三峡地区唯一的一支皮影戏剧团——“同心班”班主何仕红与记者聊了起来。
何仕红从小就喜欢吹拉弹唱,打大鼓,吹锁呐,样样在行。14岁那年,何仕红与几位伙伴到村校的操场上看皮影戏表演,古老的皮影戏让何仕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1997年开始,何仕红正式学习皮影戏表演,先后拜巫山皮影戏第十五代传人向万新等为师,从剪牛皮、粗布制作皮影,到操纵影人、乐器伴奏、旁白配唱,逐渐掌握了皮影戏表演技巧。艺成后,何仕红加入巫山县骡坪镇“同心皮影戏剧团”,算起来,何仕红迄今已与皮影戏结缘20年。
曾因入不敷出想过放弃
讲起皮影戏,何仕红滔滔不绝:“巫山皮影戏的唱腔吸收了大鼓、秦书、川剧的曲调,与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等地方戏曲相互影响。说唱词有比较固定的本子,内容多为前朝、后汉历代古人的活动以及神话故事和脂粉风流之类,从盘古开天辟地唱到乾隆下江南,以唐朝薛家将、北宋杨家将等剧目最受欢迎。常演的剧目有《薛仁贵征西》《杨家将》《穆桂英挂帅》《花木兰》等。同时,三峡皮影还有‘九板十三腔’。‘板’指乐器演奏,‘腔’ 指唱腔,韵律极为严谨。‘九板十三腔’也相互穿插。九板即《抠板》《倒板》《三板》《苦板》《高腔》《一字》《二流》《四平》《七句半》等。有的急促,有的悠缓,有的雄壮,有的凄婉,皆随剧情而定。十三腔则指《一字》《二流》《抠板》《倒板》《三板》《苦板》《高腔》《四平》《七句半》《滚板》《南路》《上天梯》《香罗带》等。除此之外,还有呆呆调、花鼓调、可可调、唢呐板、堂戏调等。”
“世上只有男女来结拜,哪有男女打老庚。”何仕红一边说,一边给记者来了一段《李文东招亲》。皮影在何仕红手中上下翻腾,左右跳动,伴着二胡、锣鼓的伴奏,唱腔时而喑哑,时而婉转,时而高亢,有喜有悲、声情并茂,动人心弦,皮影戏的魅力就在这张弛有度的合作中乍然跃出舞台。
何仕红告诉记者,在十年前,巫山皮影戏深受老百姓喜爱。红白喜事到处可以看到戏班子的身影,后来随着电视的普及,请戏班子的人越来越少,演出的收入根本养不活一家人,他一度想过放弃,但在师傅的鼓励下,他咬咬牙撑了过来,并于5年前接过“同心班”班主的重担。
创新表演形式吸引年轻人
“三峡皮影戏是一种传统地方戏剧,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三峡皮影的表演融入了巫山及三峡地区本土文化、民俗风情,戏剧形式、表演技巧都独具特色。其传承以师承班主为主要途径,技艺传承通常有家传、师传等。我深爱着皮影,更深爱皮影背后的文化。”何仕红说,得益于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扶持力度加大,三峡皮影作为三峡文化的重要内容,得到了更多的出场机会。“同心班”从以前的5个人发展到现在的12个人,从三年前开始,每个周末他们都要在巫山博物馆免费为市民和游客进行表演。
“用短片,5到10分钟。我把这个皮影创新,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首先你要让别人能看懂,比如拿出来,哪个是杨宗保,哪个是穆桂英,观众一看就知道,还有,在语言方面通过文字融入故事情节,这样才能引人入胜。”何仕红现在是巫山三峡皮影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说,要想保持皮影戏的长盛不衰,不断创新表演形式,吸引更多年轻人是必然选择。
“作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让三峡皮影戏这门古老艺术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是我们的责任。”采访结束,何仕红神情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