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跟帖

有一种母爱叫不离不弃——平凡母亲俞溪用一生呵护脑瘫儿子

2018-09-28 16:08:05 看万州

母爱是平凡的,却是最伟大、最无私的。从古至今,赞颂母爱的作品数不胜数,而今天,记者要为大家讲述的是一个平凡的万州母亲坚持治疗患有脑瘫的儿子,多年来一直不离不弃的故事。俞溪今年38岁,是重庆三峡学院外语系的一名教师,认识她的人都说她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得知儿子患有重度脑瘫的那一刻,她也曾痛苦、彷徨,但这个坚强的女人很快便擦干眼泪,毅然决然地走上了为儿子治病的道路……

儿子一岁时被查出患有极重度脑瘫


2007年,俞溪怀胎十月生下了儿子周彦甫,新生命的到来,为这个家庭注入了新的活力,每天虽然忙碌,但一家人都是热热闹闹、开开心心的。


好景不长,随着周彦甫渐渐长大,眼看同龄的小孩都能爬能走了,而他却无法坐起来,也不会发声。俞溪和丈夫带着儿子到各个医院检查,却被告知孩子患有极重度脑瘫,医生说有可能这一辈子都无法站起来。


冰冷的检查单和医生的话,犹如晴天霹雳一样,不仅击垮了这个家庭,也击碎了这个母亲的心。“当时我几乎每晚都会哭,一想到这个孩子可能一辈子就这样了,我的心就会痛。”但俞溪是个要强的人,她不甘心。


哭过之后,她勇敢地站了起来,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震惊的决定。“不管有多困难,不管能不能治好,我要带儿子去试一试,哪怕用我这一辈子去陪儿子康复治疗,我都愿意。”

母亲放弃事业四处求学陪儿子康复


于是,在丈夫和家人的支持下,俞溪放下了手中所有的事,几乎每天都陪着儿子到康复中心做训练。“为了训练站立,要给孩子的腿绑沙袋,还有一些康复训练可能孩子会抵触,甚至哭闹,我听到他哭我就难受,但转念一想,一定要坚持下去。”俞溪还趁着学校放假,前往上海、广州等地方,学习脑瘫患儿康复训练知识。


从2011年到2014年,俞溪一直坚持带着儿子进行智力、肢体和语言等方面的训练,康复中心的训练结束后,她便会在家中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教儿子,从语言训练,到走路,上下楼梯等。周彦甫接近四岁的时候,终于能发出”a”、”yi”等音,再到后来能叫出“妈妈”,虽然外人听起来有些含糊不清,俞溪却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


为了儿子,俞溪放弃了自己的事业,错过了不少晋升的机会,虽然她也曾犹豫过,但自从做了决定之后,她便从未后悔过。“我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儿子能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学习、生活,其他的我都愿意放弃。”


为爱创办康复中心帮助更多孩子


俗话说久病成医,俞溪倾尽所有力量为儿子治疗,四处学习,培训考证,不知不觉就成了这方面的专家。“儿子的康复训练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场地和设备,同时我也想到,万州还有许多像我儿子一样的孩子,普通的教育对他们效果甚微,他们需要更专业和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于是,俞溪又做了一个让人意料之外的决定,她拿出所有积蓄,创办了一所康复中心,专门针对和她儿子情况类似的孩子。不仅如此,她还用自己这些年来所学培养了一批特教老师。


最初,中心里只有一个学员,那就是俞溪的儿子周彦甫。慢慢地,经过朋友、家人和同事的介绍推荐,越来越多的家长将孩子送来。这些孩子中,既有智力障碍的,也有语言或肢体障碍的,有的还有自闭症,最小的1岁多,最大的14岁。


在学校没有课的时候,俞溪一大早就会来到康复中心,等着家长把孩子们送来。她为不同情况的孩子制定了不同的教学计划,根据孩子们的能力进行教学。俞溪把这里的每个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子女对待。


“我常常给老师们说,特殊教育事业不是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面对这些孩子, 我们一定要有异于常人的耐心。”俞溪说,如果是普通的孩子,可能一个动作教一遍就会了,但面对这些“特别”的孩子,训练一个动作往往要拆成很多步骤,一遍不行就两遍,两遍不行就十遍、百遍,直到孩子完全学会并能独立自主地运用为止。


从一名普通的母亲,到特殊教育行业专家,是母爱,让俞溪一步步“蜕变”。正如她所说,最初她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自己的儿子能得到更专业的康复训练。而现在,面对中心里几十个孩子,她有了更高的目标,同时也觉得自己肩上有了更多责任。她说,每一个孩子她都不会放弃,会竭尽所能让他们学会生活的技能。

三峡都市报社全媒体记者 余继虓 通讯员 章权
责任编辑:胡金峰
延伸阅读:
  1. 有一种母爱叫不离不弃——平凡母亲俞溪用一 09月28日

留言 - 合作 - 招聘

精品万州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2-2018 精品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