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的三峡移民》
1994年12月14日,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在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正式开工。吴淞高程175米水位线,是三峡工程划定的最高蓄水位。在这条水位线下,湖北省和重庆市20个区县、632平方公里土地将沉入库底。
从1995年三峡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全面启动,到2006年6月20日最后一批三峡库区外迁移民落户合川,10余年间,130余万三峡库区儿女为修建三峡工程让路搬迁。在我旁边的这面照片墙上,徐继波、杨祥国、谭德训、陶维明、苏绪仲……一幅幅三峡移民照片,记录下每一个感动瞬间。他们,成为百万三峡移民的优秀代表。
2000年8月,在重庆市云阳县南溪镇,不是过年,却有许多村民家庭不约而同的办起了团圆宴。因为,他们即将告别故土和亲人,移民外迁千里之外的上海市崇明岛。也是在8月,故陵镇最高寿的老人,95岁的杨祥国,在老屋吃过最后一顿团圆饭后,带着一家五代29人的大家庭,在儿孙地搀扶下,颤颤巍巍地登上离开故乡的移民专船。杨祥国和他的子孙们,将和800多名移民一道,前往江苏省大丰市安家落户。他们,成为三峡库区第一批外迁移民。多情自古伤离别,当运送移民轮船启航的汽笛拉响的时刻,大家依依不舍、互道祝福。轮船起航时,船长破例答应移民,绕着故乡的山水转了三圈,让所有移民与岸上数百名送行的亲友们挥泪作别……
三峡外迁移民,来自长达300多公里的三峡库区。原开县,是三峡库区淹没范围离长江最远的一个县。2004年8月23日清晨6点,三峡百万移民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外迁行动,就在开县县城开始了。来自汉丰、丰乐和赵家3个镇,总共1700多人,汇合形成了一支由53辆大巴组成的庞大移民车队。长长的车队盘旋在开县到万州码头80公里长的山路上。中午时分,装满了开县移民的5艘江轮,缓缓地离开了万州码头,带着他们越过三峡大坝,移民们第一次见到了三峡工程雄伟的建筑。沿着长江,他们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奔向安徽省的新家园。
无论是徐继波、杨祥国、谭德训,还是移民途中出生的最小移民杨渝苏,正是他们,构成了当代中国一幅波澜壮阔的人口迁徙画卷,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我旁边的这座青铜雕塑“三峡明天会更好”,由16位人物形象组成,生动诠释了百万三峡移民的牺牲奉献精神,曾赴北京参加“三峡移民精神颂”展览。
雕塑中间是一个骑坐在父亲肩上的小男孩,努力向上挥舞着手中的纸飞机,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旁边的移民干部扶老携幼,默默支撑着移民前行;雕塑背后有一位母亲哺乳的场景,寓意生生不息和新的希望;临行前,移民们带上石磨、锄头、刨子等家乡的生产工具,寓意他们在到达新家园后,迎难而上、自力更生……群雕生动刻画了百万移民“告别故土、奔赴新家”的感人景象。
“回头一望泪长流,望我家园情幽幽”。在大江奔涌的激流中,库区儿女又为他增添了舍家为国、义无反顾的壮阔波澜。他们,一个又一个、一家又一家移民们,舍弃的是小家,为的是民族、是国家。在未来漫长的岁月里,百万大移民,我们只能从这些档案中找寻他们留在家乡的最后的身影和消失的家园,但留下的却是一部感动中国的影像长卷!
(2002年感动中国颁奖视频)今天最后一座感动中国的奖杯颁发给三峡移民,百万三峡移民获得感动中国特别奖。正是他们牺牲了小家的利益,服从了国家的利益,保证了三峡工程的开工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