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2 11:27:21 三峡传媒网
三峡传媒网讯(记者 丁靳 通讯员 王文思)万州九池乡九池村3组一山坡上,30个单元、年出栏38000头生猪的生态养猪场项目已经建成,整齐划一的圈舍群、养殖粪污处理设施,实现了养殖规模化,粪污“零排放”。近日,随着又一批1000头猪崽进场养殖,九池乡九池村生态养猪场生猪养殖已经达到8000多头。
“全面投产后,每年可养殖出栏38000头生猪。”近日,兽医专家蒋公建领衔的万州区百万头生猪生态养殖项目专家服务团又来到养殖场进行技术指导。他说:“生态养殖项目不但有效促进生猪产业的发展,推动万州区种养循环、农业绿色发展,解决万州区村集体经济收入难题,还利用了闲置土地,解决村民就近务工等问题,可谓一举多得。”
蒋公建领衔的专家服务团队,是去年由区委组织部、区人社局联合组建的十个专家服务团队之一,为助推“百万头生猪生态养殖项目”的建设而成立。专家服务团成员有智力优势和技术优势,能为万州区86个生态养殖场解决猪场建设和投产中的技术、管理难题,为“百万头生态猪养殖项目”提供技术支撑。
“实际工作中,专家团队主要是指导生态猪养殖场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服务。指导生态猪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实现零污染零排放。”蒋公建说,生态养殖采用“低架网床+益生菌+异位发酵”养殖技术,采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模式。与传统养殖方式相比,具有省地、省水、省工、省料、省药和环境好、肉质好、肥料好、机制好、效益好的“五省、五好”优势。
传统养殖模式每万头猪场需要50亩以上的土地,新模式采用碳钢网床和机械通风仅需用地20亩。全程圈舍无需冲水,每头猪可节约用水2吨以上。全程机械化、应用智能化,每万头猪场能节约人工10人。
同时,全程使用益生菌,圈舍空气好、无臭味。圈舍使用有机酸和火焰消毒,粪污资源化利用,无污染。生态养殖提高猪肉氨基酸的含量,肌间脂肪增加,风味更好,品质更佳。通过添加益生菌发酵粪污,生产的有机肥、有机质含量高,可以直接施用,真正实现“种养循环、绿色发展”。此外,采取代养模式,养殖业主零风险。村集体经济入股养殖场,每年分红5万元以上,消除了“空壳村”。因饲料转化率提高、人工成本降低、用药减少和有机肥销售,每头育肥猪比传统养殖增加效益100~200元。
“我们30个养殖单元投产后,产生有机肥近万吨,同时还能吸纳40余人就业。”生态养猪场负责人周程告诉记者,他们通过与德康集团公司签订代养协议,按照“统一规范布局、统一培训指导、统一物料供应、统一生产指导、统一生产管理、统一回收销售”原则,极大降低了投资者的风险。同时,专家服务团队在管理和技术上的适时指导服务,也增添了大家的养殖信心,吃上了“定心丸”。该养殖场是蒋公建领衔的专家服务团队的技术示范点,在点上试验示范后,向全区其余85个生态猪场提供全面技术服务。专家服务团队组建后,每个专家根据自己的特长,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定期地深入猪场针对性地进行技术指导服务,解决养殖场的各种管理难题和技术问题。
在万州区,按照项目规划,百万头生猪生态养殖项目共新建生态养殖场86家896个养殖单元(每个养殖单元出栏能繁母猪50头,年出栏商品猪1250头)。目前共建成53家429个养殖单元,达到55万头生猪产能,关猪35家250单元,去年年底实现新增出栏32万头。到今年6月底,全区建成800个以上养殖单元,达到100万头生猪产能。
专家把自己的专长奉献给养殖场,回报于社会,为万州区“双百亿”工程项目之一的“百万头生态猪养殖”项目建设提供技术保障,贡献着他们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