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帖

平湖深读之乡村振兴 | 山重水复终有路——溪口乡玉竹村从“空壳村”到“产业村”发展路径观察

2021-2-2 16:39:50 看万州

开栏语

万物苏萌山水醒,大地阳和暖气生。平湖深读栏目与广大读者朋友见面了。我们将跳出碎片化的信息海洋,紧跟中心,服务决策,推动发展,开设乡村振兴、科技前沿、工业看台、商贸视点、魅力城市、生态聚焦、人物风采、文旅驿站等系列子栏目,坚持问题导向,主动设置议题,及时回应社会热点,聚焦重大新闻事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新现象、新经验、新问题,为读者朋友呈现精致、独到的深度化内容,带来启迪和思考。敬请关注!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是李白对长江的赞美,也是万州区溪口乡玉竹村留给世人的第一印象。

这里的山与水是相得益彰,山因水而活,水因山而秀。依偎长江边,连绵成片的经果林从长江之滨铺展到大山之上,绿意盎然;田垄间纵横交错、整齐划一的产业基地欣欣向荣,果林下,农户们辛勤劳作,耕耘着一年中最幸福的光景。

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秀美可期的江边小村,在几年前却是让大家头疼的“空壳村”。

变化始于2015年,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全村依靠产业带动,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园,善用市场经济的理念,巧解玉竹村的尴尬,玉竹村从原来的“空壳村”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产业村”。全村建成经果林3200亩,其中,业主流转土地建成有机高效农业产业园2500亩,全村土地流转率达78%,集体经济年收入达20万元。

玉竹寂静群山被唤醒,玉竹村民拼搏干劲被激活,如今的玉竹正奏响产村融合的田园牧歌,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焕发新的活力与生机。

“空壳村”的尴尬

村级组织影响力日渐弱化

最近,溪口乡玉竹村恒晟源产业园大门口,摆满了一根根黑色塑料管道,陈芳华围着一遍遍查看,已经开始期盼着果园铺满管道的场面。

“这是水肥一体化项目的管网,到时候园区浇水施肥就方便多了。”陈芳华说。

更受鼓舞的,是玉竹村村支书李忠荣。因为享有村高效有机农业产业园项目资金30%的股份和溪口乡生态养猪场的固定分红,玉竹村村集体每年起码可获10万元的保底股息,这可是村里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经营性集体收入。

“全村基本没啥健身娱乐设施,做点公益事业……”李忠荣开始盘算着这笔分红的用处。

村集体自掏腰包办村里的事儿,在三年前,李忠荣想都不敢想,“村级组织运转和群众工作只能靠上面每年拨下来的4万块,哪还有闲钱做其他事?”

没有村级集体经济,没有经营性收入来源,在万州区,玉竹村曾是典型的“空壳村”。

玉竹村属三峡水库淹没移民村,是“十二五”确定的市级贫困村,背靠大山,面临长江。由于山高坡陡、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全村590户1890名群众,贫困人口占了14%,村集体经济囊中羞涩。

在溪口乡党委政府一班人看来,比村集体经济大面积“空壳化”更让人忧心的,是其背后农村基层党组织影响力的日渐弱化。

“村级集体经济的薄弱,使村党组织无法正常开展工作,无力为群众致富提供服务,无力兴办公益事业,无力救助困难群众。”他们认为,这样的后果就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下降,凝聚力和战斗力减弱。

“以前,村委会有事找村民帮忙,却连一瓶水都买不起,村民们哪来的积极性?村里要办公益事业,只能靠‘化缘’。”作为村里的领头人,李忠荣的感受格外深刻。

这样的现状一直持续到2015年脱贫攻坚开始后。

用市场的办法“摘帽”

探索财政资金股权化改革试点

破解“空壳村”困境,办法想了不少。有的村集体试过自办产业,有的则希冀外力帮忙。

李忠荣在多年的基层工作中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一些地方农业企业发展迅速,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龙头”,却普遍苦于缺乏资金等投入;而村党组织、村委会有一定资源,却无项目可做。

村集体经济空壳的原因是什么?在玉竹村一是因为缺乏产业的支撑,二是集体经济经营的机制和体制不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还得用市场的办法,才有可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

集体经济与农业企业联手的点子应运而生。于是,从2017年开始,玉竹村不仅广发“英雄帖”招商引资,也开始探索财政资金股权化改革试点的路子。

陈芳华,是个擅闯市场的精明人。2017年,他被请到玉竹村成了发展现代化高效农业的带头人,把1400亩荒地流转下来,开发建设了一个精品果园,注册成立了恒晟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一瞬间,沉睡多年的土地,在挖掘机、翻土机、锄头的帮助下,焕发新机。野草变柑橘、山间长李子,处处一派生机勃勃。

受陈芳华影响,随之而来的还有重庆市烯月泓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陈善孟、重庆市万州区兴桂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吴锡芬、重庆市万州区跃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何家国、重庆果漾香农业有限公司的谭晓林。

五家企业入驻后,一合计,全村土地被流转出去了260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近80%。

为规范运行,溪口乡给玉竹村五家农业企业设计了一套办公制度:实行“三集中、五统一”的管理模式,即:集中办公、集中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集中社会化劳务合作;统一生产技术标准、统一施肥打药、统一聘请专家顾问、统一产品营销、统一对外衔接。

在水利部定点帮扶下,玉竹村建起1100平方米的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内设农产品展示展销大厅、企业办公区、教学室、会议室、电商销售中心及游客接待中心。同时建成了农产品气调库300立方米,每年分4次可储存1200吨。并于去年配备水果初加工设施洗选果及打腊蜡机设备1套,日最高加工能力50吨,年加工能力2000吨。

同样明确的还有利益分配方式。将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的30%作为股权化改革的股金,每年按股金的10%分红,分给村集体和村民。盘算下来,村集体经济组织每年入股农业产业园固定分红将达15—50万元,一下摘掉“空壳村”的“帽子”。

合作的多重效应

村级组织、业主、农户三方全都受益

截至目前,玉竹村集体经济已有4万多元的分红。

金额虽都不大,但对于大山深处的小村,却是破天荒的事。李忠荣感慨地说:“钱虽然不多,但感觉路子走对了,村里起码有可以办事的底气了。”

同样提振的,还有基层组织的号召力。“村级基层组织又回到了三农工作的中心。”李忠荣说。

他举了个例子:去年一场洪灾一场雪灾,阻断了村里的交通。以往,村民对类似情况视而不见,响应并不积极。如今,像这样的事儿却不再愁没人办事。

尝到甜头的,不只是村级组织。

老家并非玉竹村的“外乡人”陈善孟,初到玉竹时最感头疼的,便是如何协调与当地村民的关系。“进产业园的路,以前就是村民的地,没有村里的支持,这路修得成吗?”

李忠荣说,这种合作形式既给产业园“输血”,又增强了其“造血”功能,产业园发展的内力更加强劲,农民的积极性也更高。

最终受益的还是农民。2018年12月,玉竹村被区就业人才中心确定为创业就业示范山村,并以补贴方式帮助农业创业企业发展,带动村民和贫困户在“产业园”做工。

72岁贫困户陈世云便是其一。“村里带头发展了这个产业,我家的6亩土地全部流转了,收入2000多元;我在基地务工,每月收入有1000多元,一年下来有1万多元的收入,对于我这个70多岁的人来说,非常满足了。”陈世云难掩兴奋。

目前,仅恒晟源一家农业公司就流转了1400亩土地,种上了金秋砂糖橘、青脆李和柑子果树,金秋砂糖橘今年试挂果后,预计将产10万斤。该公司除了3个管理人员外,经常性用工和季节性用工就在三四十人左右。

在玉竹村,已经形成了以柑橘为主导,百香果、粉黛脆李等为支撑的山地高效农业产业体系,全村60多户贫困户也通过产业基地的带动,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做好亲水文章

实现“甜美玉竹、花果蜜境”

站在半山腰上,俯瞰万古长江的壮阔,绿宝石一样的江水中,船只往来,渐行渐远后留下一串串水痕;仰望脉脉青山的秀美,如绿地毯铺就的大地上,正孕育着累累硕果.......今天的玉竹正沿着发展规划路径,一步一步从蓝图变成现实。

其实,早在2018年,玉竹村组织专业人员探讨研究编制完成的《玉竹村乡村旅游整体规划》,为玉竹村未来的发展拟好了航向。

根据这个规划,全村已经进行了风貌改造,白墙黛瓦的农舍比比皆是,全村自来水管网全面提升,还增加了4口饮水池,家家户户不再为吃水愁,100盏路灯安装在了村组公路两旁,点亮了夜幕下的山村之路,产业便道、人行便道延伸到了果园和有人家的每一个地方。

眼下,村里正抓紧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结合地理位置优势,围绕长江做起了亲水文章,一边打造了2公里长的滨江休闲步道,广场、亭阁、农舍等景点串联其中。一边是紧邻长江边的两个院落,通过就地取材,巧妙利用旧砖旧瓦、木料石器、酒瓶轮胎等,铺路面、建围栏、造花坛、摆造型,曾经破旧的房屋摇身一变成乡村民宿。

“这些都是为我们乡村旅游打下的基础。”李忠荣说,玉竹村最终是要打造一个滨江花果休闲体验地。

聚焦发展新思路,利用乡村旅游热潮,玉竹村如今正通过实施农田水利扶贫精准帮扶项目,2000亩山地高效有机农业产业园水肥一体化建设,强化果园基础设施及节水灌溉,推动果园文化、乡土文化、移民文化建设,打造集水果摘采、戏水、观景、民宿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性试验试范场地,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实现“甜美玉竹、花果蜜境”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山水间,绿意浸染。玉竹乡村旅游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延伸阅读:
  1. 2021年04月27日
    关于万州区溪口乡九树村9组的拆迁咨询
  2. 2021年04月24日
    溪口乡:打造航空飞行营地 发展航空特色产业
  3. 2021年02月16日
    【奋力开新局 展现新气象】溪口乡:打造秀美滨江小
  4. 2021年02月10日
    第三届电商(网上)年货节系列活动走进溪口乡 为5
我来说两句...

万州最新资讯,尽在精品万州。

Copyright © 2012-2019 精品万州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