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9 10:38:06 万州二中
——万州二中学子在第四届“燕园杯”中学生历史写作活动中喜获佳绩
万州二中消息(文图/张峥)近日,第四届 “燕园杯”中学生历史写作活动落下帷幕。据组委会公布的全国奖项获奖名单,我校学生赵梁臣获得本届活动重庆市最好成绩——二等奖。
赵梁臣同学获奖证书
第四届 “燕园杯”中学生历史写作活动由中国社会史学会主办,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协办,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担任学术指导单位。活动希望中学生通过参与历史写作,可以仔细品味家庭的陈年往事、家乡的风土人情,学会关注历史,探究历史真相,以旁观者的视角、局内人的体验来感悟和还原身边的历史,追溯自己的血缘、学缘和乡土发展谱系,明晰自己在历史长河中的角色与使命,能主动承担起家庭、学校、社区乃至国家赋予的社会责任。
为进一步推动中学历史教学适应历史课程改革和历史教学发展的新趋势 ,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升历史学科教学质量,我校“会通”历史课程创新基地负责人刘卫华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了第四届“燕园杯”中学生历史写作活动。基地核心成员刘西库(历史教研组长)、彭莉、余定军、程红、肖昌斌、谭雯、谭海燕等老师对学生悉心指导,激发学生发现身边的历史,探究历史真相,培养他们对史学的兴趣。
成绩的获得离不开基地团队的协作共进,离不开学校的鼎力支持,离不开家长的保驾护航,当然更离不开学生们刻苦探索的钻研精神,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从 6 月下旬 基地 开始宣传准备,参赛 的诸位 同学从兴趣出发,利用课余时间多方位多渠道收集资料,确定主题,几经修改,最终成稿。在此过程中 , 他们初步掌握了历史研究的方法、途径,习得了历史书写规范和技巧,培养了基本的历史写作能力。
附 1:赵梁臣同学获奖作品全文
德厚流光远,躬耕济世长
——我的外祖父和他的奋斗岁月
高 2022级赵梁臣 指导教师 刘西库
引子: “坚其志,苦其心,勤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曾国藩的这句话,被我的外祖父用最青春的年华进行了最好的诠释。他所经历的往事,成为了亲人们代代相传的“家族记忆”,成为了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在本次历史实践中,我作为当今青年人深刻的体会到了前辈们的困苦艰辛,明白了老一代人的“奋斗梦”。
美好的孩提时期
外祖父的爷爷马典照,是一位云阳县五桐村的富裕农民。同治三年春,妻吴氏生下了外曾祖父马明顺。外曾祖父继承父业,经营田产,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 “殷实户”。正妻陈氏诞下四女二子,后二子不幸夭折。续娶刘氏,1936年7月生下了外祖父马德兴。外祖父成为了马家的“小少爷”,不愁吃穿,年幼时一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外祖父 7岁时,便进了私塾。外曾祖父十分看重对于后代的教育,家中聘请了长城二队博学名望的“老秀才”谭顺文和刘方远。外曾祖父很有善心,准许周围乡亲的孩童聚集起来“蹭课”。那时仍保留着古代私塾教育的思想,开塾即读《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天生物》。私塾老师是晚清秀才,瘦高颀长,目光犀利,严厉教学。外祖父等学生跟着先生识字,每学一个字都要记下来,先生在以后是要随机抽查的。而《三字经》《百家姓》等读物,更是一句一句背诵下来。若老师点到而不能对,便要躺在青石板凳上,先生便用长戒尺抽打屁股,通常是背不到一句鞭打一下。“我那时候讨嫌,先生经常打我。”外祖父操着西南官话回忆道。等到一学期完,先生便要“对总书”,即让学生流利背诵整本书。背不到是不能入学上课的,若背的流利,先生会满意地点头。背总书的时候,外曾祖父常常会带着家中雇佣的长工看着外祖父背诵。若外祖父背的不好,外曾祖父便会用烟斗敲打他的头,常常会敲出大包。因此,外祖父总是认真的对待每一次“对总书”,直到他生儿育女,这种严厉监督的观点仍用我的母辈的教学上。
外祖父的私塾学习持续了两年,便被相继送入五桐氿厂徐家庙和院庄寺小学学习。那时外祖父学习刻苦努力,加上乐于助人,常常被评为 “模范儿童”(只有品行优良,学习认真的学生才能评选)。评选到的学生画像就挂在校园门前,外祖父回忆说那是他最自豪的时刻。“那年子,经常是打煤油,点甘草,夜蚊子也多,但我们那时候仍坚持读书。”外祖父的求学生涯,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也增强了我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的自信 心与使命感。
五桐氿厂徐家庙学堂
青年时期的艰难生活
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国民党反动派的节节败退, 1951年,党的土改队伍进入了云阳县。云阳广大贫苦农民分到了土地,外祖父自然也从“地主家小少爷”成为了普通农民中的一员。那时生活条件差,战争带给了人们无穷的苦痛,年年又闹旱灾。可惜祸不单行,此时外曾祖父因病去世,而外祖父的母亲在之前也由于伤寒去世,十五岁的外祖父便挑起了家族的负担。五十年代初,由于新中国政权尚不稳定,社会动荡,加上全国各地饥荒灾害严重,外祖父马德兴和大嫂张祖俊时常外出讨饭,找野菜,早上出门,晚上才能收集到足够一家人吃的食物。他们每天都只能以木耳,杂菜为主食,几乎从未沾过油米。“那时候苦啊,又饿又急,硬是狼狈啊!”谈论至此,外祖父也不禁感叹。
“办法总比困难多!”外祖父持着这样的想法,带着童年时期学到的“业无高卑志当坚”的精神,开始了他的奋斗之旅。
1952年,外祖父毅然拒绝了长兄长嫂的帮扶,凭借自身吃苦耐劳的精神,成为了当地大队干部黄启见家的短工。外祖父就分配在大队桐子榨房里磨芥子。次年,黄启见因为自家的经济条件,停止了对外祖父的雇佣。外祖父便联合起大哥马德炎,开辟荒田,种植庄稼;又去山林中拾捡桐籽,刮采棕树皮卖到供销社 队。但家中仍缺少粮米,长此以往不是办法。于是外祖父又再一次外出打工。在这期间,他给黄少友,陈宝友,黄代财,黄启 锐相继做工。那时,人们做工都是杂活,除了农忙时节挖地挑埝挑粪,还肩负照顾雇主家孩童,做菜送饭等工作。同时,由于外祖父在偏僻的五桐村,粮食的向外运输通道极不发达(需要人工运送)。于是外祖父便承担起了为主人家挑米的任务。五桐村地处云阳县边区,山势高低起伏,地形复杂,水陆交通不便。挑米 者需要爬坡上坎,从马巅到云阳县内坐 “白木船”(一种柏树制造的小木船,仅可容两个人)到集市。 外祖父勤苦肯干,每天能挣到三角米(大约2斤米)。 就这样过了两三年,自家所种的庄稼也收割了几季,有了一些余粮。 但外祖父不满足于“靠天吃饭”的生活,人大了自己可以做主,他便开始到县城闯荡。 1955年,外祖父在经营庄稼的同时,也在采打“苦楝子果果”(一种生于旷野或路旁的黄色野果)。 苦楝子和谷子一样,在市场都卖五分五厘一斤。 就这样,外祖父有了固定的双收入,改善了家中的生活。
土改后外祖父家分到的地产
外祖父回忆道,那时节家中蚊虫多得受不了,无法睡觉。外祖父便自掏腰包给家中买了两床蚊帐。我想这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环境好,外祖父奋斗成果丰硕的双重映照吧!
艰辛的奋斗史
随着共和国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展开,外祖父也申请加入了农村互助组集体干农活。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乡亲们当时生产热情高涨,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观。外祖父也成为了大队里工分常常得到最多的人。
就这样过了两年, 1957年夏季,云阳县人民政府决定在五桐村修建江农公路(即江口到农坝)。社队前来征召民工,外祖父便应召入队。那时交通不便,应召民工需要自行集结到修筑工地。外祖父走了一天一晚没有休息,走到工地时已经身疲力竭。放眼望去,山高谷深,明岩突兀,砂石翻飞,工作条件极其恶劣。工程队组织开会,说明纪要:施工现场的落地灰,沙片等垃圾要做到天天清扫;未经允许,不准私自离开;文明卫生,施工时要有条有理……会后当晚,便进行分工分组。外祖父所在一班,共29人,班长是共产党员陈云贵(原系院庄坝全心大队队员,现已病故)。当时施工队员之间以战友相称,情谊深厚。由于生活条件差,食堂里常常吃不饱。工地较偏远,当地只有“红苕酒”和“苞谷团”(一种白糖,红薯,玉米面混合成的杂粮团)贩卖。那时外祖父身上带有零钱,便常常自掏腰包给一班“战友们”购买“红苕酒”和“苞谷团”,他的热心也赢得了工人朋友们的尊敬与赞扬。
外祖父分到的工作是挖掘路面。施工山体倾斜程度大,喀斯特地貌广布。外祖父做工时,常常需要在身上捆绑麻绳连接树木才能开挖,否则一不小心便会滚落悬崖,失去生命。
而挖掘路面常常伴随着 “炸山石”。由于工程技术尚不发达,炸药通常是土火药炮。一根长引线连接着几十上百斤的火药,一旦点火,所有工人必须立即撤离。但是由于山势复杂,乱石翻飞,许多人来不及跑到安全区域。那时节,炸伤甚至被巨石打死的情况都存在。外祖父等施工人员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小心谨慎地开凿了这样一条公路。
2020年7月,我有幸看到了江农公路。经过翻修,呈现在我面前的是一条通达的柏油公路。四周绿树环绕,鸟鸣花香。但在六十多年前,正是伟大的老一辈建设者,用汗水与生命为我们开创了这样一条公路,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正是无数这样的参与者建设者,前仆后继,以高昂的热情相应党的号召,才推动了中国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那该是一种怎样伟大的精神?我想,作为千禧一代,更应传承老一辈革命者的优良品质,勤俭节约,刻苦奋斗,从而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婚后的努力拼搏
在党的八字方针提出以后,外祖父也开始经营集体木料生意。但外祖父的一次生死一线的经历,也使我感到了当今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外祖父婚后住宅
1961年5月,在集体生产劳动结束后,中午饭后的“放工”成为了外祖父搬运木料的固定时间。从外郎马桑槽运送木材到磐石弹子石出售,需要经过东井厂湾,那里有一座独木桥,横跨湾道,下面便是湍急的河流。那时正值涨水期,正过桥时,由于木料太重,桥面打滑,一时间外祖父便滚落木桥。危 急时刻,外祖父抓住木料,抵住两边高岸,长木材搁在了岩石上。 下面便是急流奔涌,外祖父双手抓住木材,下半身悬在悬崖上。 那该是怎样危机的时刻! 所幸外祖父身强力壮,用双手辅助,双脚抬起顺木料爬上了岸。 但令我无比敬佩的是,外祖父并未恐惧而不敢动,他再次搬起了木料,继续渡桥向前走去,直至到达木材站。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从1962年到1980年,外祖父就是过着这样的生活,从磐石,弹子石,再到马巅,白家码头;从挑运煤炭,售卖林木再到收购鸡鸭蛋,饲养牲畜。十多年时间里,他曾徒步从云阳走到万县,他曾和黑暗与激流搏斗,他曾一手挑起一个家庭的重担,这便是一个老人的经历,一个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经历。在那个平凡英雄辈出的年代,谁何曾不是?多少人和外祖父一样,用自己的青春与汗水,推动了共和国前进,推动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改革开放后的外祖父和外祖母
“党和国家的政策好啊,邓小平改革开放以后,老百姓的生活更好了!”每每谈起邓小平副总理,外祖父总是要竖起大拇指,“党和国家政策好!一切都要感谢党!”邓爷爷逝 世那天,外祖父看着电视里的告别大会,一向坚强的他也不禁悲恸流泪。
正是无数像外祖父这样的劳动人民,正是党和国家的英明领导,才创造了这样熠熠闪烁的光辉岁月,带给了我们幸福的小康生活!以前的峥嵘岁月,我想,这不仅是外祖父的记忆,更是共和国的一笔色彩,历史会裹挟着这一抹淡色,向前发展,带给我们无尽的思考与感念 ……
附录
作为一名历史类高中学生,这次参与到北大历史系主办的 “第四届北大燕园杯中学生历史写作活动”中,深刻的体会到了家国相通,传承相系。这次活动突出“身边的历史”,不禁触动了我对于家族往事的好奇:我从哪里来?我的家族如何发展?我的长辈们经历了什么?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既然研究历史,就要从小到大,从近到远,追根溯源。于是我决定以外祖父的故事为切入口,追寻我的根,从而获得历史探索的满足感与使命感。
外祖父的回忆录
外祖父已经 84岁高龄,但仍不辍劳作。写到这里的时候,正是他生日那天。经过长久的访谈与记录,再加上几位同龄老人的补充与回忆,获得了大量的二手史料。中国人特别是中国老人,喜欢怀旧。谈起往事更是滔滔不绝,兴趣盎然。因此我获得了大量的故事背景资料,经过整合处理,再加上几位老人的补充矫正以确定史料的真实性,最终得到了较为真实可信的素材。我不仅在二手史料的处理方面入手,更是在其他书籍,网络资料中中寻找答案。如《马氏家谱》《百度百科:云阳县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彭氏家谱》《云阳县志》等给了我较大的启发。通过对几位老人的采访,以及对当地本土书籍的查阅,发现了较多历史结论:1、共和国建国初期的大政方针是针对全国大纲大纪而言的,实际上在各省市区县会有所变动,因地制宜发展政策。2、从外祖父的人生经历可以推出当时社会背景,即对于所谓“社会史观”的印证与运用。3、历史是灵活的,每个人的人生经历看似迥异,实则殊途同归,都对本时代有一定的印证作用。
通过这些史料的考证与筛选,以及在采访中的思考过程,让我掌握了历史学习的一大方法:即理论认知与实际考察相结合。比如,当他讲到自己加入农村互助组,我会反应出三大改造农村集体化运动;又如在外祖父 “艰辛的奋斗史”一栏写作准备中,当他提及到那时建设交通水利工程展开迅速,我会联系到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以后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以及土地改革,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外祖父的回忆都能够较好地印证书本知识。
在一手史料方面,我在 云阳五桐村 ,院庄乡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并保留了大量照片,这些照片最后进行合并,筛选并运用到了本文中。 当我进入彭氏宗祠,院庄寺,桐氿厂,徐家庙等地的遗址,对于本地掌故,文物的记录均加强了本文写作的史料可信度,历史厚重感。 这种遗址的考察,不仅丰富了我写作的素材,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增强了我对考古工作的热情与兴趣。 这样,对于老人叙述,资料查询,实地考察,前前后后经历了几月,在历史的思考中成就了这篇文章。 当我发现,教育部提出的五大历史核心素养均在本次写作过程中体现时,无疑增强了历史学习的感悟能力。 本次写作,不仅对于是自身历史素养的提高,也增强了家族自豪感,进一步提升了民族自信心。
当外祖父一个又一个令人感慨的故事叙述过来,我相信,这便是历史。历史不缺少金戈铁马,万里豪气;同时历史也会有一个又一个平凡家庭背后的惊雷。也许这并无关大局,但当每一个普通之人的命运与这个国家相系,每一个人便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代言人,成为了历史的传火者。柯林伍德说: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当我在叙述这段历史的同时,无疑也成为了历史的思考者。思考这段时代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思考历史赋予外祖父这一辈人的使命与担当;思考时代留给我们这一代人的又是什么。这便是历史思考的终极价值吧,我想。
将外祖父看似平淡而又内含波澜的人生经历梳理过来,我发现,历史无处不在。小到一个老物件,一个普通人;大到一个王朝的覆灭,国家的兴亡,人类的去从。历史从不缺少演员与观众,作为后来人将其用极为恭谨的态度书写下来,表明它的存在与价值,我认为这便是历史人的使命。
为什么要研究历史?我想,可以用英国登山家马洛里的一句话回答: “因为它就在那里。”
附 2:赵梁臣同学简介
姓 名:赵梁臣
所在班级:高 2019级1班
政治面貌:共青团员
职 务:班长
获奖情况:第四届 “燕园杯”中学生历史写作活动二等奖、万州二中“学雷锋日”征文比赛二等奖;万州二中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十佳诗意少年”候选人;多次获得校长奖学金。
座 右 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