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1 10:32:46 来源:三峡传媒网
刘厚宪(左)在田间调研。
“今年我们的稻鱼和稻米都丰收了,你看我们的鱼儿长得多肥美,这多亏了刘老师的全程指导。”初冬的稻田,稻谷收割后播种的油菜已绿油油一片,谭高和家人乘着新一轮的降温来临前,把最后一批罗非鱼捞上岸,销出去。
谭高口中的刘老师就是区农技推广站的水稻专家刘厚宪,多年来,他深耕水稻产业,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帮助农户破解了一个又一个水稻技术难题。
去年,在区科技局的安排下,刘厚宪成为龙沙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科技特派员。他为合作社解决了三大发展难题,一是解决工厂化育秧提高出苗率,二是稻鱼共生共养提高水稻产量和鱼品质,三是解决机械化收获配套技术。三大技术难题的解决,为合作社的发展前进了一大截。
“早在2016年的时候,我们就引进了工厂化育秧,看着虽洋气,可是没经验,当时发现育出的秧苗出苗率只能达到60%,并且秧苗还不整齐。”谭高介绍,当他把这个难题抛给刘厚宪后,通过实地查看和调研后,刘厚宪便提出了用暗室育秧,把种子暗化处理。
听了刘厚宪的建议后,果不其然,三天种子开始发芽了,并且出苗率达到95%以上,不仅提高了出苗率,出来的秧苗也特别整齐。
有了工厂化育秧的底气和信心,合作社还利用已有设施设备开展水稻商品育秧。今年共为甘宁、龙沙、恒合等镇乡培育了近15000盘的机插秧苗,满足了1000亩水稻推广机插秧技术,提早了水稻生育进程,提高了产量,减轻了特大灾害的损失,受到了村民的好评。
为了扩大基地的效益,发挥土地的最大效益,在刘厚宪的指导下,去年在示范基地100多亩田里开始使用示范稻鱼综合种养循环高效技术和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
今年8月,区农技站组织区内农业专家进行现场测产验收,随机抽测三块田,水稻亩产696.7公斤,示范基地水稻平均亩产达到655公斤,鱼类亩产达到158公斤,合计亩产值超过8000元。
示范基地取得如此好的效益,引来无数前来参观学习的同行,成为产业发展的标杆。
记者 应凤林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