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9-29 10:39:00 来源:三峡传媒网
李鸣亮(右二)送科技下乡。
三峡传媒网讯(记者 黄玉保 通讯员 颜凤 文/图)他忘记了年龄,年逾七旬仍坚守科研一线,孜孜不倦为万州港口码头建设、水运经济发展贡献光和热,在科学研究中捕获着属于自己的快乐与价值;他忘记了退休,古稀之年仍如暖阳斜照,温润人心,坚持将科技知识送到农民的“一亩三分地”,运动鞋、雨伞、小挎包是他随身不离的“三件宝”,11年时间足迹遍布全区32个乡镇的42个村,行程超过5万公里……他就是今年71岁的“倔老头”李鸣亮。
古稀之年坚守科研一线创辉煌
早上6点钟起床,主持多个科研课题、担任重要项目科学顾问,没有午休、没有节假日,不是在码头收集资料,就是在企业走访……你能想像这是一个71岁老人的日常吗?
走进李鸣亮家里的书房兼办公室,不用多作介绍,占满半壁墙的科技书籍和一摞鲜红的荣誉证书就是他的名片。
李鸣亮从事交通运输工程、港口航道工程专业技术50年,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多次获重庆市人民政府和万州区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退休前曾先后担任万州区港口航务管理局、万州区地方海事局、重庆市船舶检验局万州船检局局长、书记等职务。
2011年初,李鸣亮退休,他没有像普通人一样,在退休之后安享晚年,而是在当年3月主动申请加入万州区老科协,担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不拿一分钱的工资,还要担任800多号人的义务“服务员”,可李鸣亮却乐此不疲,每天总是第一个到办公室,最后一个离开,将所有的心思都放在科研上,先后主持《以万州为中心的重庆第二大城市综合运输体系研究》《“一带一路”战略下万州临港产业与航运物流发展研究》等多个课题,图书馆、实验室、港口企业……搜集资料、整理素材、实地调研,跑断了腿、累断了腰,换来的是重庆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万州区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个闪亮的荣誉。
“我时时提醒自己,‘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诫之以空,诫之以松’。”这是李鸣亮退休后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为让自己的晚年生活更“充实”,从2011年3月至今年3月,李鸣亮义务担任新田港口作业区一期工程项目建设顾问,从前期准备到开工建设,李鸣亮全程参与,环境评价、行洪论证……18个要件、30多本资料,堆起来足足有半人高,每一份报告,每一张图纸,他都要过目,一一核对,工程动工的那段时间,熬夜加班、挑灯夜战成了家常便饭。
“10天半月见不到人影,比退休之前还要忙,你还不如不退休。”几个老伙计好几次约李鸣亮聚一聚被放“鸽子”,忍不住在电话中抱怨。
不仅仅是新田港口项目让李鸣亮“牵肠挂肚”,2012年2月至今年2月,李鸣亮主持或参与港口码头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港口工程安全评价,港口工程招标、科研课题等评审达45项,均担任专家组长或专家。
随身携带“三件宝”走遍“一亩三分地”
全区脱贫攻坚开始后,为让高科技飞到山村乡野,扎根农民的“一亩三分地”,李鸣亮又当起了“农业科技传播大使”,今天带着青脆李专家进村入户、明天与药材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大家发现,从2016年开始,每次见到李鸣亮,这个身板瘦弱的老头随身都带着“三件宝”:脚上总是穿着一双运动鞋,手里拿着一把雨伞,肩膀上背着一个小挎包,包里放着一个笔记本。
时间长了,大家都知道这“三件宝”的好处:李鸣亮是个闲不住的人,运动鞋软和,一天走上几十里山路都不会磨脚,何况“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早上出门太阳还露着笑脸,说不定中午就是瓢泼大雨,天天在外面“转悠”的李鸣亮不带上一把雨伞可不成,至于笔记本,作用就更大了。
“新乡镇龙泉村二组400亩青脆李根腐严重,需要尽快解决。”“柱山乡云安村2组罗向阳肉牛养殖场刈割的时间和利用的方法要改进。”……每到一处,屁股往板凳上一坐,李鸣亮都会习惯性地掏出笔记本记下来。
“这些指头大小的石斛,每年能给我带来几千块钱的纯收入,这要感谢老李哥。”罗田镇梓桐村村民谭仕忠口中的老李哥就是李鸣亮,梓桐村是一个与湖北利川建南接壤的高山村,“吃的是三大坨,睡的是包谷壳、烤的是转转火”曾是当地最真实的写照。从2018年开始,为配合当地大力发展铁皮石斛、何首乌等中药材产业,李鸣亮走遍了村里的旮旮落落、沟沟岔岔,带着中药材专家,用“绣花”的功夫手把手教村民中药材种植技术。
“石斛80万丛、产值近400万元,29户村民户均增收超过2000元;何首乌150亩,产值200万元……”点滴之笔,记录的都是梓桐村中药材发展的现状。李鸣亮说,梓桐村中药材种植已经达到了一定规模,管理、加工技术一定要跟上,他正在与相关专家商量后期技术服务事宜。
近5年时间,从壁立沟壑的高山到满目苍翠的低山,从一山村到另一个山村,他一路走来,从花红柳绿的春天到初雪覆地的冬季;他一路走来,用一个科技工作者的激情和责任,用一个共产党员为群众服务的初心和情怀,进村入户,让高科技飞到山村乡野;他一路走来,11年时间行程超过5万公里,经常是顶着星星出门,踏着月光回家。
2019年10月,李鸣亮在一次下乡返家的途中遭遇山体滑坡险情,一行人冒着危险,用手刨、用肩扛,花了三个多小时才将道路疏通,到家后,爱人见他满脸疲惫,一身泥土,心痛地数落:“你这个倔老头子,都是70岁的人了,非要将这把老骨头丢在外面才甘心是不是?”亲戚朋友也劝他:“干这些活又没得一分钱的工资,你已经退休了,好好安享晚年吧。”
“好,等忙完了这阵。”李鸣亮知道,这句话他说了上百次,别说骗家人,他连自己都骗不了:普子乡院子村种植的瓜萎要进行田间植保等技术培训、弹子镇大垭村青脆李管理技术培训班的资料还没准备……太多的事情没有做,他没办法让自己闲下来。
第二天,顾不上腰酸腿痛,李鸣亮天刚亮又提着包、拿着伞出发了,爱人叹了口气追到门口,再三叮嘱他注意安全。
“我是一个有着36年党龄的老党员,只要还能动,就要尽自己所能,为群众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才无愧于党和国家的培养。”就这样,李鸣亮“忘记了年龄、忘记了退休。”满头华发的他足迹遍布全区32个乡镇的42个村——白土镇人头村、余家镇关龙村、普子乡七曜村……
如今,李鸣亮带领的老科协科技志愿服务行动不仅已成为送给万州农民朋友的一道科技“大餐”,同时,其充足的“知识养料”也不断为我区乡村振兴“加油赋能”,成了万州科技战线的一道亮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