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帖

《熊家熊家》之四十五:戏剧蚂蝗

2021-6-18 9:20:00 美丽熊家

蚂蝗,又称水蛭,喜欢吸食人手人腿、牲畜四肢鲜血,一旦吸住,轻易不会放弃,即使用巴掌猛击,也不愿掉落。秉性专一、忍耐力强,是蚂蝗给人的印象。

万州区熊家镇,有一个老人用蚂蝗作微信个性签名。

在熊家镇,甚至万州区,他称得上文化名人。出生于1940年农历5月24日,即将年满81岁。别看他年龄大,除了有点耳聋外,精神状态好,动作一点不迟缓,每天步行上万步健身。指着家里众多手稿、发表的作品和一大摞鲜红荣誉证书,他说,不间断从事文艺创作和演出60年,1979年以前的作品未保存,1979年至2021年创作的小品、小戏、谐剧、哑剧、曲艺演唱节目213个留存了下来,《去旅游》、《相亲》、《莫文化》等荣获国家、省、市、区不同层级的奖励,其中199个节目在各类舞台上演出过,至今不少节目仍在演出。

说这些话时,人淡如菊,没有丝毫骄矜之色。他集创作、编导、演出于一身,又懂音乐、美术,典型的“多面手”,人称“万州赵本山”。

他是草根文艺工作者,出身基层,起步基层,服务基层,成就基层,而又数十年乐此不疲,扭住不放,嗜戏如命,与蚂蝗习性颇为类似。

高中毕业,升学不顺遂,他回到熊家镇红星村家里,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天无绝人之路。年轻有朝气,诙谐有亲和力,他参加了村里的文艺宣传队。与旁人比,他喜欢写写、画画,很快脱颖而出,成为文艺宣传队里灵魂式的人物。白天,参加劳动,晚上,带着一帮年轻人排练或者编剧本。当年,条件是极为艰苦的,煤油凭票供应,他把桐籽用细铁丝串起来,当灯点;没有纸张,找小学生用过的作业本、废报纸当稿纸。写了改,改了写,夜深人静,昏暗的灯光下,不顾白天劳动的疲劳,他向着自己心中的梦想进发。个人能力在提升,村文艺宣传队的水平也在提高。

俗话说,机会是替有心人准备的,这在他身上体现得再明显不过了。1978年,原万县搞文艺汇演,要求13个区各派一个代表队参加演出。由于没有节目,原万县天城区准备放弃。有人提出,让他所在村文艺宣传队代替参演。结果送去参演的15个节目获得多个奖项,一炮打响,一举成名。

1979年初,原万县招考乡镇文化干部。他顺利过关,进入熊家文化站工作。成为文化干部,犹如鹰翔蓝天、马驰草原、鱼入江海,他迎来了自己艺术的春天。虽然来得有些艰辛和苦涩,但是毕竟来了。自此,潜心乡村文艺,不愿松手,更别说放手了。

进入文化站,由“杂牌军”变身为“正规军”,可运用的“资源”多了,底气更足,工作热情更高,编、导、演一体运作,将十里八村喜欢文艺的姑娘、小伙、大妈、大爷团结在自己周围,还组建了演出队伍。从籍籍无名,到声名鹊起,熊家的文艺很快有了名气。参与县里职工艺术团的组建,指导兄弟乡镇排演文艺节目,不少地方留下他和同事忙碌的身影。他和他带领的演出班子到重庆主城,四川成都、宜宾、华蓉,湖北利川等地演出过。最让他自豪的是,曾在原万县市辖的三区八县巡回演出三个月。这些不是乡村“草台班子”所能比拟的。

多年来,演出队伍里的大妈、大爷演不动了,姑娘、小伙也为人母、为人夫,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可是他似乎永远年轻,激情不减,像一只吸足血的蚂蝗,劲头十足。

退休了,总该歇歇了吧!没有。他无“官”一身轻,心无牵挂,更忙。忙着创作、排练和演出,忙着总结过去几十年乡村文艺工作心得。

2005年,原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到万州视察工作后,召开了一个座谈会。作为基层文艺工作者代表,他受邀请参会,会议要求发言时间不超过5分钟。他讲基层文艺宣传,鲜活生动,声情并茂,讲的都是“干货”,一讲10多分钟,主持人没有打断他的话。

其实,对乡村文艺,他有很多自己的见解,比如,多与群众接触,多与他们摆“闲白”,多听多看多写,对国家大政方针要敏感,及时融入到创作、演出中。虽然算不上金匮真言,但是确有见地。

如今,他步入耄耋之年,可是生命之树常青,念兹在兹的仍然是戏剧事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继续散发着光和热。

一生痴迷乡村文艺,媒体对他的事迹多有报道。曾经有一个媒体记者这样描述他:“蚂蝗听不得水响,符良方听不得音乐响。”

是的,这个“蚂蝗”,姓符,名良方,重庆市戏剧家协会会员,万州区戏剧家协会会员,熊家镇文化站原站长。


延伸阅读:
  1. 2021年06月11日
    熊家镇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永远
  2. 2021年06月11日
    熊家镇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检查行动
  3. 2021年06月07日
    熊家镇:产业发展“绣花针” 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4. 2021年06月07日
    熊家镇开展2021年综合应急演练活动。
我来说两句...

万州最新资讯,尽在精品万州。

Copyright © 2012-2019 精品万州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