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5-31 8:27:09 创新万州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校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人文传承于一身,无疑是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万州区加大校地、校企合作力度,让在万高校发挥创新资源的聚集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通过搭平台、育团队,根植高校创新沃土,推动了在万高校科技创新的蓬勃发展——截至目前,在万高校R&D人员达2732名,创历史新高。
校企 “联姻” 为高校创新人才提供“用武之地”
“为提高人们对地质灾害的认识,提升预警监测能力,院士工作站应运而生,我们工作站成立后主要围绕三峡库区地质环境监测与灾害预警等关键问题进行研究。”重庆三峡学院的市级院士工作站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17年6月开始,重庆三峡学院就与北京理工大学共同组建院士工作站,其核心团队是北京理工大学毛二可院士团队,主要围绕三峡库区地质环境监测与灾害预警等关键问题进行研究,服务万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搭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工作站开展的“植被覆盖条件下的地基SAR形变测量技术实验研究”,针对植被覆盖条件下的边坡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需求,研究长时间基线条件下的低频段地基SAR形变测量技术。经过科研人员几年的辛苦付出,工作站解决了低相干性SAR图像序列的永久散射体选择和相位解缠问题,有效解决了围绕库区地质灾害多发频发,难以监测、预警的难题。
其实,创建院士工作站只是在万高校聚集创新资源,打造创新平台,为高校创新人才提供“用武之地”的一个缩影。据了解,为强化创新载体和创新平台建设,集聚科技创新资源为科技人才提供用武之地,全面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全区通过建立高效、协同、开放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区科技局牵头建立在万高校科技创新联席会议,助推高校合作创新,着力打造“高端、高质、高效”的创新源头。并通过打通科技创新政策落地的通道,为在万高校与企业牵线搭桥,目前已成功促成三峡学院与重庆市龙建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重庆江东机械有限公司;三峡职业学院与重庆市腾伟机械有限公司;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与重庆厚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姻”。
同时,促成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等在万高校首批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创业联盟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振兴学院联盟,并参与组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高校联盟,积极融入区域科技创新大圈子。
人才“涵养” 建起高校创新人才“蓄水池”
“高校在人才生态系统当中,是重要的供给侧。”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为增强科技型人才的责任感,实现人才精细管理,全区相关部门建立了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坚持“人岗相适”,及时为优秀人才提供发挥才能的岗位平台。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对在工业、农业、医疗卫生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的高层次人才进行激励性补贴,每年开展一次优秀人才、科技创新集中表彰活动,为更多在万高校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搭建舞台。
同时,为进一步激发在万高校科技型人才的创新热情,调动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全区遵循科技创新发展的市场机制,出台了相关引导、激励政策和措施,加大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力度,切实推动科技第一生产力落地开花,“十三五”期间,在万高校联合辖区企业牵头承担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57项,市级科技项目860项,在生态环境保护、大数据、人工智能、农种培育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创造巨大经济效益;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类奖项18个;拥有有效期内专利1344件,其中发明专利92件;签订技术转让合同29件。
厚植人才优势,方能夯实创新基础,激发创新活力,涵养高层次、紧缺人才“蓄水池”。截至目前,在万高校已建立国家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市级研发平台20个;市级众创空间7个,市级创新团队15个,区级创新创业团队19个,入选区级科技创新团队库77个,R&D人员人员达2732名,R&D投入从2016年的0.83亿元增至2020年的3.1亿元,创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