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5-28 6:51:01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编者按:在4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高度重视下,市教委、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双高”建设成效明显、教学水平持续提高、技能赛事成绩卓越,取得了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教育部国家级示范职教集团、水利部“三峡中药材种源繁育示范推广基地”等一系列优异的成绩,获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5月23日,《重庆日报》对我校近几年来取得的成果进行了专题报道,现将报道全文转载如下。
立足库区 服务西部 面向全国
重庆三峡医专 勇立潮头 打造一流医药高职院校
这里,中医、护理、临床医学等32个医药卫生类专业茁壮生长,来自全国25个省市的1.9万余名师生如点点萤火,照亮一片“百草园”;
这里,作为三峡库区唯一独立设置的全日制医药卫生类高等院校,携手3所直属附属医院、9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88家职教联盟成员、200余家优质合作医院和企业,并肩前行催发“医”路花香;
这里,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学则恒心,医则仁心”的担当,全力培养出类拔萃的医药卫生行业人才,有效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综合办学实力、社会服务水平再创历史新高……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这艘教育巨轮,正迎着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浪潮,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一流医药高等职业院校。
把高水平专业群推向全国 让更多医护人才留在西部
近几年来,一个接一个的重大项目在重庆三峡医专落地,学校迎来了提档升级的重要机遇: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计划,成为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教育部国家级示范职教集团、水利部“三峡中药材种源繁育示范推广基地”。
随着各个项目,尤其是“双高”计划的持续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建有国家级骨干专业4个、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1个、生产实训基地2个、现代学徒制1项,教育部1+X制度试点2个、“全国样板党支部”1个,市级高校党建“双创”党组织4个、科普基地2个、抗肿瘤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执考通过率名列全国前茅。
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高职教育发展的持续升温,万州区对学校发展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学校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强校、改革创新、开放办学”理念,稳步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加强专业建设,创新育人模式,努力实现“办好人民满意医学教育”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该校中药学专业群、预防医学专业群在全国排名第一,其中中药学专业群入选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中药学专业群的变革思路,或许更能体现出重庆三峡医专提质培优的创新智慧。
在中药学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学校联动校、地、企多方资源,推进校企(院)制度、文化、技术、资源“四融合”,搭建起科技创新、技术服务“两协同”社会服务平台,实现了产业链、教育链和人才链的有效对接和深度融合,从而构建起“三联动、四融合、两协同”专业群实践范式。
如今,中医学专业学生在全国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中,通过率位居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第一名,中药专业学生参加近5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一等奖等11项,2个专业均被评为国家级骨干专业。同时,该专业群在全国职业教育界和社会各界持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课题、校本教材、协同创新中心等一大批标志性成果在全国颇具影响力。
把专业推向全国,让人才留在西部。在打造高水平专业群的同时,重庆三峡医专没有忘记自己的“来时路”:扎根西部,努力提高服务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能力。
历经15年探索实践,重庆三峡医专在西部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形成了基层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新模式——“五位一体”乡村医生培养模式,构建了2年学校理论+1年实践+毕业后继续培训的“在学在职一体化”培养体系,涌现出张琼仙等“中国最美乡村医生”。
鼓励更多学子在西部乡村扎根奉献,重庆三峡医专用实际行动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兑现了奉献基层、守护健康、服务群众的初心和使命。
形成“政校行院所”五方合力 创新产教科融合发展模式
2012年,重庆三峡医专牵头成立重庆三峡库区医教协同职业教育集团。2018年,该职教集团获批重庆市首批市级示范性职教集团,2021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示范职教集团。
9年来,依托重庆三峡库区医教协同职业教育集团,重庆三峡医专跨领域、跨区域、跨行业,积极探索“政府领导,行业引导、学校主导、医院企业协同参与”的多方合作办学机制,形成了政校行院(企)所“五方”共管共赢、产教深度融合、医药行业特色厚重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取得诸多成果,走在了全国职教集团前列。
政校行院(企)所如何形成合力呢?据悉,该职教集团催化产教科融合以产生质变,创新形成了“五位一体、合而为一”产教科融合发展模式,推进集团成员资源共建共享,放大一体化办学效能。
具体而言,学校与重庆医药学校等10余所中职学校开展深度校校合作,共享办学资源;与武隆、巫溪等区县人民政府合作开展政校合作,探索基层卫生人才订单定向培养新模式;与重庆三峡中心医院等共同探索校院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与太极集团等企业合作开展校企订单培养;还与全国150余家“二甲”以上医院、大中型企业合作建立学生创业就业基地,形成了合作育人、互利互惠、共谋发展的良好格局。
除了在全国“织密”合作网络,重庆三峡医专还立足区域发展,积极融入成渝“朋友圈”,与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共同牵头成立“成渝双城经济圈医药卫生职业教育联盟”。联盟的成立与发展,将推动两地40余所医学院校在产教融合、校院(企)合作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增强区域影响力。
集团化办学的每一个成果,都见证着重庆三峡医专在产教融合这条路上,走向了更深层次,拓展了更宽领域,释放了更大影响。
在助力大健康产业链发展方面,学校通过深化校院、校企合作,与优质医院、知名企业共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共建“上医仁家国医馆”、曙光大数据产业学院、健之佳产业学院、厚捷中药学院,打造四位一体库区医疗联合体等项目,为大健康产业链发展贡献了积极力量。
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文化传承方面,学校认真组织各类校地合作项目,逐步形成产教融合的产业发展增长极。与企业联合申报“中国长江三峡中医药文化研学旅行基地”,进一步推进三峡地区文旅融合进程;开展万州区社区及居家养老服务试点项目,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与行业、企业共建“三峡库区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与研发中心”“三峡灵芝推广中心”等,致力于提升教育服务品质、打响库区特色品牌。
守战“疫”一线彰显医者仁心 践行教育使命助乡村振兴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重庆三峡医专全体师生以生命赴使命、以责任佑苍生,构建起“医院+学校+志愿者”体系助渝东北抗疫,取得了打赢疫情防控和复工复学双胜利,荣获“重庆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3所附属医院严阵以待。重庆三峡医专附属医院被确立为万州区定点发热门诊、发热病区,在筑牢疫情防线中发挥了中坚作用;万州区人民医院作为新冠肺炎无症状患者和疑似病例集中收治定点医院,运行以来共进行医学观察1161人,收治无症状感染者67人;万州区中医院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向特殊人员提供熬制好的中医汤剂1.3万余人次。
重庆三峡医专临危受命。承担起万州区发热患者(三峡医专)集中医学观察点的重任,高效运行28天,累计对492名发热患者进行医学观察,实现了“发热患者全阴性,隔离人员零交叉,观察点内零感染,医务管理人员零损伤”的目标,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党员、干部、志愿者团队彰显担当。210多名志愿者无私奉献,保障了医学观察点的安全运行;党员突击队、临时党支部迅速建立起来,党员们无畏冲锋在前,在疫情研判、病情诊疗、帮扶慰问工作中发挥了主心骨作用;还有广大师生、毕业生们,在战“疫”一线诠释着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尽显医者的责任和担当。
真正的医者仁心、师者大爱,并不只是危难当前的挺身而出,更是镌刻在骨子里、流露于言行中的润物无声。
开展教育扶贫扶志是阻断代际贫困最有效的手段,重庆三峡医专全面落实学生精准扶贫政策,通过“奖、勤、助、贷、补、偿”多种形式,不让一个困难学生掉队。2020年,学校通过国家助学金、卓越奖学金、特殊群体救助基金等各项资助,累计发放5700余万元资助金,惠及近6000名学生;为符合条件的贫困大学生提供6大类550余个校内勤工助学岗位,惠及1200余人。同时进一步发挥资助育人功效,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的有机融合,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良性循环。
发挥专业优势、教育优势,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以七曜山中药材科技专家大院为依托,完成白术、大黄等基地建设技术服务,带动中药材种植面积6000余亩,让贫困山区通过中药材种植找到致富路;派出11名扶贫干部在万州、丰都、巫溪担任“第一书记”,学校走马镇冒水村扶贫工作队获得“重庆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表彰,扶贫干部毛良还获得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个人嘉奖。
聚焦民生重点、医疗热点,重庆三峡医专以党建为引领,将为民解忧落实到行动中。全面推行“互联网医院”,指导附属医院开通线上咨询、诊后复诊与药品配送功能,实现足不出户看病,药品配送到家;加大智慧医院建设,依托“智慧就医”微信公众平台,拓展和延伸线上医疗服务内容,改善居民就医体验;开通住院患者床旁结算,实现“数据多跑路,患者少跑路”,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
又是春潮拍岸时。“十四五”发展新征程已经开启,重庆三峡医专这艘教育巨轮将勇立潮头,乘风破浪,全力培养具有良好医学人文素养和发展潜质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争取早日实现专业升本和创建本科层次医学院校的目标。
链接>>>
5项历史性突破提升办学层次
近年来,重庆三峡医专亮点举措频频,综合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再上新台,开启了创新职教本科教育试点新征程,实现了中外合作办学招生新突破。
过去5年内,学校年招生规模从2800人扩大到7700人,增幅高达275%,学生报到人数和报到率居全市高职高专前列。学生参加2020年普通“专升本”统一考试,有840人上线、602人被本科院校录取。相较往年,上线、录取人数增长5倍-6倍,2021年上线人数更是达到1067人,人才培养再创佳绩。
更令人惊喜的是,2020年重庆三峡医专实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5项历史性突破——万州区人民医院、万州区中医院划转为学校直属附属医院,学校临床实践教学保障更加充分;校园面积扩大了近3倍,新校区10万平方米校舍投入使用,高峰校区新增土地1000亩设计招标,整体办学规模再创新高;学生张茂晴作为重庆市唯一选手在全国首届职业技能大赛上勇夺健康照护赛项银奖,并入选国家集训队;深入实施中国一新加坡政府医科奖学金项目,与加拿大联合开展护理、康复治疗中外合作办学,实现新突破;与重庆文理学院、长江师范学院分别联合举办本科层次制药工程、生物工程专业,首批招生150余人,办学层次更加丰富。
建中药材种源繁育示范推广基地
服务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发展
中药资源具有生态和经济双重功能,可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目标。
为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中医药技术创新体系,重庆三峡医专承接了三峡后续项目——建设“三峡中药材种源繁育示范推广基地”,该项目计划总投资2600万元。
该项目以三峡道地优势地产中药材品种资源的保护和提纯复壮为重点,开展中药材新品种选育、道地中药材高效制种、反季节工厂化育苗等试验示范工作,为万州和周边地区中药材发展提供优良品种和优质种子种苗,服务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建设。
过去一年来,经过细致严谨的考察调研工作,该项目落地在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万州区恒河乡石坪村。今后学校将以项目建设为依托,积极服务三峡库区中药材产业带建设和乡村振兴,把好中药材种源关,做好中药材种植示范。
来源:党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