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6-7 08:37:20 来源:万州时报
护渔人员在长江上巡视。(资料图)
记者 应凤林 文/图
6月6日是第十个全国“放鱼日”。万州区2024年全国“放鱼日”同步增殖放流活动在长江二桥南桥头战备码头举行。
近年来,万州认真落实长江保护法,把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把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工作要求落实到具体工作当中,长江“十年禁渔”取得明显成效,形成共同保护长江生态合力,鱼翔浅底、人护清流的生态图景徐徐展开。
长江生态持续向好
“2022年3月12日,我们在长江万州武陵段发现了一条长江鲟,这是我工作30年以来第一次发现长江鲟的踪迹。”回忆起那一幕,区水产研究所大周基地负责人傅秋民至今仍难掩激动。
长江“十年禁渔”实施三年多来,水质越来越好,鱼群数量变多了,以前看不到的珍稀鱼类也能看到了。“我们的工作就是将长江里的名贵鱼种,经过人工繁殖培育后再放回长江。”傅秋民介绍,目前大周基地放有亲本保种网箱32个约800平方米,保存有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等珍稀名优鱼类。
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进入“十年禁渔”期。而万州早在2019年年底就提前开始禁捕退捕工作,实现了445艘建档立卡退捕渔船全部回收、994名渔民上岸开启了新生活。同时我区开展制度化、常态化水域监测和巡查,积极落实渔业增殖放流等措施,全面开启长江“休养生息”模式。
三年多来,万州各地各部门锚定“一年起好步、管得住,三年强基础、顶得住,十年练内功、稳得住”总体目标,担当作为、精准施策,有力有序推进各项工作,长江“十年禁渔”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数据证实,我区水生生物资源量较禁捕前明显增加,由2022年监测60种增加到2023年72种,监测渔获物中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等珍贵濒危物种出现的频率提高,个体大小也趋向大型化,鱼类种群结构也有所改善,生物多样性正逐步恢复。长江沿线的生态底色更加亮眼。
渔民安置有序到位
“以前打渔是靠天吃饭,现在搞养殖不仅收入稳定,还离家近,方便照顾老人,有政府帮助支持,上岸生活一样有奔头。”陈波一边忙着调饲料,一边乐呵呵地给记者讲起了他的上岸生活。
今年36岁的陈波是退捕渔民中的一员,2020年6月退捕上岸后,他告别了与江为伴的日子,在大周镇五土村开展畜禽养殖。
在政府的帮助和扶持下,第一年养起了芦花鸡、珍珠鸡、贵妃鸡等各品种鸡苗7000余只,陆续地扩大规模,做品质,做特色,目前除万州的养殖基地以外,在云阳县、巫溪县也分别开了养殖场养鸡苗,效益好的时候一年能有20万元左右的收入,养殖规模达到10余万只鸡苗。
2021年,万州区渔船清零,渔民全部离船上岸。除了给予渔民、渔船补偿外,我区还对渔民进行了再就业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新技能。一部分渔民转岗成了清漂工人、护渔队员,一部分人实现了创业、再就业。当地政府为退捕渔民提供了一次性补偿资金,以及就业技能培训、免费求职推荐和职业介绍、“一条龙”的创业服务和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并对就业困难的大龄退捕渔民和零就业家庭人员,针对性开发镇乡保洁保绿、江河清漂等公益性岗位。
“紧靠渔民需求,他们需要什么、想学什么,就培训什么,并实施培训、考核、领证‘一条龙’服务。”区人社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区农业农村委在农业农村领域开展技能培训,确保转产就业应就尽就,全区退捕渔民994人,退出劳动力市场330人,需转产就业664人100%实现就业。
“人防+技防”巩固禁渔成果
自长江“十年禁渔”工作开展以来,按照全市统一部署,我区在长江干流万州段部署34个高清视频监控点位,接入并运行“渔政视频AI预警处置系统”。
万州渔政架设的“AI预警处置系统”,其摄像头具备红外夜视、光学透雾、激光补光、自动雨刮、自动巡航等功能,无论白天、晚上还是晴天、雨天、雾天,都可以对江面及岸线进行24小时实时监控。同时,摄像头还可以自动识别、自动预警、自动推送,识别准确率高达90%。
同时,我区还建立了以“执法人员+护渔队员”组成的“人防”系统。万州农业执法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亮剑”“零点”等专项行动;与开州、云阳、忠县、石柱开展跨界水域联合执法。持续保持“水上打、陆上管、市场查”高压态势,做到水上不捕、市场不卖、餐馆不做、群众不吃,进一步巩固长江“十年禁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