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30 9:17:58 来源:三峡都市报
张德银(右)和张群英(左)。
身边好人
30年前的冬天,张德银收养了一名被遗弃在路边的女婴。在养女十多岁时,丈夫突发急病撒手人寰,张德银不改初心,独自一人将孩子拉扯大,转眼即是三十年。
30年后,孩子长大成人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白衣天使,张德银常常带着养女,利用专业所长,竭尽所能帮助周围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为孤苦无依的老人带去温暖,母女两人用她们的善行义举诠释人间大爱。
爱心!善待养女视如己出
1992年冬天的一个清晨,恰逢周末,本打算去亲戚家吃喜酒的张德银,一早就被邻居叫醒。原来,大伙儿在路边发现了一名女婴。向来热心的张德银得知消息后,三步并做两步,急急忙忙赶到现场。
“当时襁褓中的婴儿只有十来天的样子,脐带尚未结痂。”张德银回忆,大冬天的早上,婴儿小脸冻得发紫,冷得直打哆嗦,让人十分心疼。热心肠的张德银来不及多想,立马上前抱起婴儿往家里去。邻居们听闻张德银捡了个孩子,有的送衣服、有的送奶粉、有的来看稀奇……一时间,家里热闹了很多。
彼时的张德银一家,夫妻俩都是在岗职工,女儿正在上小学,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此前,虽有再要一个孩子的想法,但碍于各种原因都搁置了。如今,天上掉下个“孩子”,这让毫无准备的夫妻俩有些措手不及。几经商议,在得到民政局同意后,夫妻俩决定收养这个孩子,并取名王露君。
日子一天天过去,孩子也渐渐长大。善良的夫妻俩对王露君疼爱有加、视如己出,姐姐也对这个小妹妹喜爱不已,一家子其乐融融。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值王露君上卫校时,丈夫突发急病撒手人寰。“那时候,大女儿大学毕业刚工作,小女儿又在上卫校,一年下来学费、生活费接近两万元钱。”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压在张德银身上。她说,当时把家里能卖的东西都卖了,靠着做零工赚钱独自撑起一家人的生活。
张德银不改初心,独自一人将孩子拉扯大,转眼即是三十年,孩子长大成人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白衣天使,张德银常常带着养女,利用专业所长,竭尽所能帮助周围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用她们的善行义举诠释人间大爱。
这段用爱跨越血缘“鸿沟”的感人事迹在当地广为流传,面对周围人对自己的夸奖,张德银说:“孩子能成家立业就是自己最大的福报”。
暖心!无私照料患病老人
“要不是德银的帮助,我恐怕早就不在了哦。”10月27日,万州一改连续多日的阴雨天气,天空终于放晴。同住在牌楼街道的老人张群英在张德银的邀约下一起出门散心,呼吸新鲜空气。
虽说两人都姓张,但之前她们生活在各自的城市,并不认识。说起她和张德银的缘分,70多岁的张群英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去年初,原本无交集的张德银与张群英因一次旅行而结缘。此后,两人一直保持着联系。二三月间,张群英因突发疾病入院就诊,被诊断为淋巴瘤,并伴有肺部感染等,急需入院治疗。但当时家中还有一个患尿毒症二十余年的儿子,长期的血透治疗已让一家人的生活十分不易。面对眼下的困境,让张群英很难抉择。几番思索后,她决定向张德银寻求帮助。
撂下电话,张德银火急火燎带着张群英来到医院。看着被病痛折磨的张群英,张德银心生怜悯,决心帮一把。
张德银在家做好软糯的饭菜一次次送往医院;一次次为张群英剪指甲、理发、擦洗身体;无数次鼓励和安慰病中的张群英,让她重燃生的希望。治疗费用没着落的时候,张德银一边借助救助平台筹集,一边找亲戚借钱垫付。张群英在重症监护室几个月的生活起居、大事小情,几乎全靠张德银事无巨细地打理。点点滴滴犹如雪中送炭,温暖着张群英,也坚定了她战胜病魔的信心。
如今,张群英的身体逐渐恢复,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张群英和张德银相伴走在路上,两人有说有笑,无话不谈,不是亲人却胜过亲人。在外人看来,张德银用无私的爱,填补了血缘的鸿沟,让亲情跨越了陌生,让生命中多了一位亲人。
热心!社区活动冲锋在前
“不论谁遇到任何事儿,只要我知道,我就得管。能帮别人把问题解决了,我这心里啊,就是得劲!”性格爽朗的张德银说。
张德银是小区里出了名的热心肠。她退休后,自告奋勇在牌楼街道袁家墩社区当起了一名志愿者。
“平时哪家遇到麻烦事,找到她,她都很热心,从不推迟”……在牌楼街道袁家墩社区,一说起张德银,邻居们都对她赞叹有加。始终以积德行善为乐,好事儿做了“一箩筐”,善良敦厚的她常说:“这些都是举手之劳的事。”
不仅如此,在社区举办的活动中,张德银也是义不容辞地参加。每一次大走访活动中,她带领工作人员进门入户,登记居民信息;在“普法宣传”活动中,她率先走上街头派发传单,为广大青年朋友讲解法律知识和毒品危害;在文明创建工作中,她积极组织社区党员志愿者清扫社区环境,维护交通秩序。
这样的事情还有许多,现在只要一提起张德银,居民们都竖起大拇指,说她是个热心肠的好人。张德银说:“大家对我的赞赏,是对我工作的肯定和信任,同时也是给我最大的鼓励。以后,我会一如既往地用自己的热心和爱心,帮助社区和居民做更多有意义的事。”
记者 应凤林 文/图